转载:略说道教拜师,师徒缘
01天尊言:
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能知止则泰安定,泰定安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
稽首皈命三宝前,恩师功德如日光,事师威仪当解了,此中益利不可量。三涂五苦如影随,只有恩师能解脱,无上法业何能成,依师方能得大道。
这里先说师承要妙:道之三宝者:道、经、师也。若不皈依三宝,必致沈沦邪道,颠倒昏迷。凡修真学道之士,志心皈命者,须作难得遭逢之想。成仙成道,成圣成贤,莫不从此,三皈依起首。何以故?盖性命生死,大事因缘,微妙秘密,难可见闻。最上乘解脱妙法,若无师真垂慈开示,引诱灵机,安能顿悟大乘正宗,渐入虚无妙道,而不致堕落邪见,错入旁门也耶。
《仙经》有云:“皈依师宝者,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
从何学最上乘?从何不落邪见?师也,学道者不可无师,无师者不足以通经了道。故《仙经》云:“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以明道。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我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祖师早已点名师承之要,然今日,尚有人众四处宣扬摒弃师承,可无师自通之言,丹经道法网上可学,要师作甚之理。实乃背道而驰,误人子弟。
古仙云:“若无师指人自知,天上神仙无住处。”
《悟真篇》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这弃师之说,岂非三宝不全?还是古仙笨愚?若是有心人察之,即可知此些人皆是未曾经师教导的初学之人的愚迷之言。还有者不通大道之理,欲辩以道祖何以无师而得自通?然则是人不知。汉时,天师张道陵曾得太上老君降于蜀中鹤鸣山,传以真经道法,赐天师之职,立正一盟威之道以度化众生。而道祖太上老君,乃是先天尊神,太初之时一炁所化,生而知之,后因布道下化老子乃于人知,更何况大道本虚无,一切道法生之于道,而道又从何而学?虚无归元之理,悟者自知。
求道之子亦要珍惜法缘,万万莫去等个什么“师寻徒”,此等守株待兔之理,古有此事,却皆是因其人道缘深厚、道心坚定感得仙师而引,此非凡夫所能比。汝等可见了几个师父亲屈膝上门寻徒,宁教贱身不贱道。师寻徒之说常有二事,一为玄师择徒于梦中,此乃有宿缘者,或功德俱全者感天所降,善人莫要执此,皆是自然之事,凡夫不识真仙真魔,稍有不慎即落入魔网,必先有明师引导,其二者后文有叙。
莫以凡心断了天心,还有者不明皮囊是假,以表象为真。有以仙风道骨以为高者,有以年老者为高,却不知着道装之人未必是个真道,年岁近百也未必是真仙。小道说句悚人之言,古来上界仙真化作八岁孩童度人之事并非没有,只道诸人凡眼不识,只认个表面皮囊。弱冠之子亦可道高伏虎,白发凄凄未必就见了天心。
02
总有一些人打听如何拜师、怎么入道,如何学习道门法术的问题。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出于好奇,比如看了几部道士驱魔电影,读了几本道法类小说,便幻想自己也能飞檐走壁、能掐会算,四处寻找师父,渴望学习道门法术,让自己脱胎换骨,从此走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生巅峰。
如此异想天开,岂不是世人皆能成神仙了?且不说你连一本《道德经》都看不完参不透,你对自己的人生满意吗?你努力的工作了吗?你为生活奋斗了吗?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些挫折就想入道,首先入道不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道教倡导的是过好今生,如果不思进取,那么请不要让道教背锅!
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有着深厚的底蕴,数千年来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信息发达,特别是新媒体行业快速发展,本就极具魅力的道教文化通过网络小说、动漫、短视频等方式再次“火”了起来。很多人也因此对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好奇道门法术,或崇拜道长法力高强,或向往道观清静生活,最终——萌生了拜师学道的念头。
很多技艺可以自学,道教则不然。古人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师传莫强猜”,道教传承必须有师父“领进门”。
想要真正学道,拜师是正确方向,否则无异于南辕北辙。如果你也是道教文化爱好者,想要拜师学道却苦无门径,请先冷静下来,看看这些建议。
一、充分了解道教相关知识,判断是否真想学道
道教拜师是非常重大而严肃之事,不可儿戏,切忌盲目冲动。在对道教缺乏足够的了解时,在身边并没有熟知的道长时,不妨先稍稍压制内心跳动的小火苗,多学习了解相关知识。
道教历史悠长,底下门派分支众多。具体宗派划分可以去道教协会的官网上去查询。但需要指出的是各门派追求的道义侧重点各有不同,道术研修各有所长,道门戒律也略有不同。
对于普通小白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是喜欢哪个门派的修行方向。道门法术是引人入道的重要因素,道以法显,但每个门派各有所长,并非都会传授全部。比如符咒法事、高功科仪,经韵道乐,内炼丹道,历史哲学,道医养生术,命理八字学,风水堪舆,天文星像,易卦六爻等。虽说都有涉猎,但各家侧重点却有不同。在这里就不逐一列举。总而言之,就是要先明晰自己内心所向往的方向和目标,然后再做功课。
要想清楚的是,是真心求道还是“叶公好龙”。学道,意味着要投入时间、精力乃至金钱,更需要背诵大量的典籍、符咒、手诀等。人前潇洒的背后是辛勤付出,如果没有坚定的道心很容易半途而废。更何况道教不论哪个分支,根本不追求“人前潇洒”,而是讲求的低调修行、淡泊名利,还要积功累德多做善事、甚至修行过程中还要经历波折和考验。而且道教师父对弟子的品行、心性要求比较高,宁可不传也不会“所传非人”。
以上只是道教最基本的常识,道教爱好者在决定拜入道门之前还应当充分了解道教相关教理、典籍、戒律。如果确实道心不改,可以继续进行拜师准备。
03
二、未修仙道,先修人道,不断修正自身行为
“未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未完,仙道远矣。”道教爱好者在修仙之前,应当先做好一个普通人应做之事。如爱国守法、孝敬父母、诚信善良等,这是每个人都应做到的道德底线。
有诗云:“千金不传无义子,万财不度忘恩人”,即便是位高权重、富甲天下,如果品行低劣,真正的高道也不会收其为徒。道教有著名的“道法十不传”、“收徒八不收”,想要拜师学道之人可自行查阅,如果不符合要求,建议尽快改正。
修行,即修正自身行为,使之合道。此时虽无师父指点,亦可每日反躬自省,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德行,磨砺自己的心性,使自己逐渐成为品行上的“准道士”。切记:德行无亏,是入道之基石,若不过此关,一切后续都是虚妄。
三、多行善举积功累德,虔诚发愿静待机缘
一心向道,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大概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道教爱好者。如果道教爱好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多行善举,积功累德,无疑会增加个人福报,有助于拜师学道。
拜师学道遇到困难与考验是正常的,即便是祖天师也七试赵升真人;萨祖拜师的也是历经波折终在龙虎山访道途中“诚感天地,得遇真师”。就连铁拐李也是千百年来只度化吕祖一人。
道教爱好者真心想拜师学道,不思改过而去踏遍名山大川,无异于缘木求鱼。与其感叹真师难觅,不如先拷问自身,是否修心修德、发善心行善举。只有如此,这样即便暂时未遇真师,还可以大概率避免误拜邪师误入邪途。
以上讲的都是从求道者如果下定决心求道,从内心开始需要做的思想准备.而“道”又是怎样的落实在现实生活中呢?有心人可以亲身前往各大道观实地感受一番,还可以与道观里的道士交流交流。通过观察与交流感受其气机、状态和精神面貌。同时也是把自己的想象中的修道与现实中修道进行对比。
毕竟想象都是美好的,总是与现实隔着一层滤镜。只有打破这层滤镜,观察到真实的状态,还能不改初心才是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只有当自己的愿力足够大,当自身的行为越来越接近“道”,当功德福报足够多,机缘一到,自会如愿。
现在受网络、影视等影响,一些年轻人入道就幻想着想拜个“神仙”或者“大师”为师,然后就可以学厉害的法术、神通;或者想修丹道的,拜师后就能打通任督二脉、大小周天。试想一下,修行之人千千万,比你先入门的,比你悟性好的、福泽深的、功德大的,大有人在,为何修成者寥寥无几,自己有何德何能得此神仙眷顾?
这些都不切实际,修行还是要脚踏实地,修好人道,再悟仙道;以道御术,以术弘道,以善养德,以德培道;方可窥天道,得以圆满。
师父想要寻个高徒先需考量德行,徒弟想要寻个明师亦要察其德表。诸善欲求个明师高师,亦是人之常情。然道有三千六百法门,需择合己身者而修,方得成就。投师之事亦复如是,还需师徒能够同心有得道缘。师徒初遇,非直接传道授法,往往以考验其心性德行为先。古常有磨性十年八年而不传一法之者,而弟子亦可以此时日了察师父,是否德才匹配,方可安心追随。至师徒同心之日,方是“师寻徒”,依其禀赋授其法理。若有幸得遇明师传授真道,必将把道修之于身,行之于世。自然人天敬仰,南宫注名。
04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迟早会遇到自己的师父。当多生的那份缘成熟师徒相遇,弟子的内心总是有莫名的触动。或悲怆,或欣喜,或释然,或感伤······难以言表。多数是师父找弟子,有时也看似是弟子找上门来,但师父心中自然明了。当师父一眼认出了弟子时,而你却全然不知。
师父会以特殊的方式来点化你,使你自己来到师父的面前。接下来是艰难的磨合,总要两三年的时间。如果是你真正的师父,他也许会责骂你,摆布你,冷落你,抬举你,宠爱你,放任你,经过不断地热炒冷拌,让你云里雾里,高山谷底,天上人间,摸不着底。因为不打你不醒,不弃你不安,不伤你不懂,不折你不乖,不痛你不歇,不压你不服······真是爱恨交加,受尽折磨。然后你也不断试着逃开,而又无可奈何的乖乖溜回去,因为你发现你根本无法离开你的师父,你必须依止他。你还会急于知道接下来他又会给你一点什么颜色瞧瞧。师父像烈焰,太近会被烧灼得遍体鳞伤,太远又感觉到寒冷,要保持恰当的距离太难。此是师父强化有为,而令弟子步入无为仙道。
为弟子的总在不断表白自己,然而你总是一败涂地,师父根本对你的表白置之不理。你只能乖乖地降服自心。甚至你会发现你十分渴望见到你的师父,乃至于提及你师父时心中那份喜悦,难以言喻。有时见到师父你又会紧张异常,恩师就像一面明镜,从内在散发的那种清净,觉性,智慧,让弟子照出了自己业障深重。
在师父面前,弟子惭愧万分无地自容,满腹话语,又难以启齿。这样来来回回的磨练,等弟子身上粗重的习气磨掉后,你才能建立内心对师父完全的“信”“任”,这时师徒间才会有传承性特质的沟通。这时你才有能力感受和领悟到师父语笑言谈中无尽的悲心,你才能体会师父为弘法利生一路走来的苦难与辛酸,你才能看懂师父的钵中饭,杯中茶,笑中泪······做弟子难,为师更难。
具德的师父是延续我们性命,引领我们出离凡尘步入仙途到达光明彼岸的大恩人。师尊之恩恩深似海,纵粉身碎骨难以为报。如不是恩师的慈悲,弟子尚不知要在人生的歧路上流浪到何时,弟子必会生生世世报答师恩。
在恩师的调伏下,你发现你的眼神越来越来柔和,总是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与善良之处。你的言语越来越温和,生怕伤害别人的心。你的心越来越软,甚至于对伤你最深的人,你也会生起无尽的慈悲,为他找到合适的理由。当你静静地忆念师父的时候,师父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音容笑貌,那清净的本心和雀跃的姿态,时而如孩童般的纯真,时而如神佛菩萨般的慈悲,时而犹如长者般的庄肃,时而如春风般的和煦,师父时时处处散发着自然的魅力。
师父就像一块吸铁石,而弟子就是一块未经淬炼的生铁,牢牢地被师父吸引,无法逃离。你完完全全被他摄受,甘愿降服自己于你的师父。以你清净的身语意供养你的恩师。那些良善的特质像光芒一样渗透你的心扉:敞开,接纳,宽容,慈悲,清静,觉性,智慧,安详,淡定,甚至那犹如亲人般的温柔,勇士般的愤怒,都像一场场清凉的甘露法雨,长久涤荡着你的心灵,你内在同样的特质被激发出来,你多么愿意像你的师父那样。
05
证悟者的一切所为,都是随缘恒顺利益众生的方便示现,其本身已无任何过患,是光明心性的自然流露。渐渐地,你发现你的心胸越来越敞开,心量越来越大,身心越来越柔软,能承担的越来越多,你在回归自性。而这些都源自于师徒间心心相应的传授,无需言语。弟子视恩师如神仙,师徒间相应法的修持,有着无量的功德与利益。你得到了最亲近的法脉传承,得到了活生生的所谓的“法”,这也必须具德具缘。世上有多少缺陷就有多少种修行的方法。
在师父面前不要隐瞒你自己,把自己毫无保留的展现给你的师父,无论你有怎样的缺陷,请相信你的师父,他会以最大的悲心来救治你。你越是执着什么,上天越会给你出什么考卷,非要你放下,这是神佛菩萨的慈悲,上天对你的恩赐。就看你明不明白。挺不挺得过。就在最弱处修,哪儿跌倒哪儿站起来,站稳脚跟。祖师说“不可寻文而乱目”,正是我们当下的弊病。
经本来是解读的,是让你放掉的,忘掉的。对于学经而言,最好的学生是什么都不带的,那带什么呢?把杂念去除就够了。如果说有什么准备的话,就是准备好用一颗清静的心去体会。
你说有一些东西万一我体悟不了怎么办?或者说我的经验没到那儿,我不明白你说的什么意思怎么办?那就让它过去,让它丢失,勇于丢失,敢于忘记。什么东西可以记呢?一些重要的……比如说数据。
就像爱因斯坦的观点一样,你要问他元素表,问他一些公式,他反而不记得,因为小孩子的课本就有,一个最常用的字典里面就有,记它干什么呢?
一些特殊的数据,就好比衣服一样,领子是不用记的,因为那是抓在手里的,别的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反而是可以记的,这恰恰就是道教的经和别的宗教的经本质的一个区别。
06道教的经是产自于三元、五德,称之为“八会之文”。
三元、五德是先天物质产生之前的东西,换句话说,本身就是自然之文,万物都是经。
所以,祖师在这里强调的很清楚,要采意以合心,要舍书而探意,舍了理之后,采了趣,就把书舍了,然后久久精诚,深入进去,那种快乐、那种妙趣,言语难以传递。
得了这个妙趣的人,他看万物都是经,他说出来的任何话都是经,他做出来的任何事都是经。
如果说只在文字上执着,不知探索文字背后的心法,弄到最后,修着修着人没了,人性没了,人伦常识没了,道德伦理没了,修的比不修的人更可怕,那这样的人还假借着修行的名义。
历史上,一些宗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过这种悲剧。
他们不知舍书授意,忘记了这个东西本来是劝导众生的,众生才是家。
而不是用这个东西来奴役人的,这两者有什么区分呢?为什么要说这种现象可怕呢?
是因为文字是有多意的,甚至于是有矛盾的,可以有多种解释的。而解释方往往是权威的,很容易就会走向一种执着,而这种执着往往会以正义的形象出现。
所以才会有历史上出现的一些宗教性可怕的酷刑,用石头砸死人,绞刑,火焚等等,然后众人欢呼,说这是在维护神的旨意,恰恰是自己走偏了。魔藏在哪儿,就在经中,也在自己心中。
这种现象是在说空话吗?其实至今还存在,只是改变了形状。
我们看看这个社会,你身边这样子的人太多了,走偏了,执着了。所以我们对宗教的学书,要明白它的本意是什么。经者,径也,路径的径,我们走路的,走过去之后还用再走吗?
到了岸就要舍船,过了河就要拆桥,不留恋、不执着。不是说咱们围着它,把这个船研究研究,没有船就不能登,船是至高无上的。好,我们研究它,它的漆是什么样子的,它的木板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纹路是什么样子的,热热闹闹一大堆人围着船,就是没人登岸。
没登岸,那你不是还是在苦海里面吗?或者说所有的人挤在一个桥上,舍不得这个桥。
这个桥太重要了,因为它能让我们到彼岸去,我们就守着它,我们不能离开它,桥垮了,所有人都挤在上面,人跟人踩踏。
搞错了,把它的本意给搞错了。日常的诵经,谁在诵经?是自己,不是用的后天,是先天。
07
读经的是自己,诵经的是自己,上课的是谁?三清祖师,经中句句有心法,行行字字都有真意,走到那儿了,心领神会。
就好像你要出远门,自己对天气不能预测,师父是个有经验的人,说你带个伞,带点干粮,带点什么什么东西,他心中有数。
你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有什么用,但是很听话的都带着,走到那的时候,突然之间前无旅舍,后无村庄,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好,师父这儿有一个伞,躲过了一个灾难,保住了性命。没有经验,性命也许都不能保,黑夜之中,好,这刚好有个路灯。
遇到一个难题,好像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不了,突然之间经文中的口诀出来了,哦,原来这个问题是在这里。这个经文,这一句我懂了,走过去了。
所以每一部经,至少是万遍,万遍是什么概念?一天读一遍,三十年,这是我们对读经的一个要求,也是道士日常做的。
但在现实中何止三十年,有的十几岁出家的,七十、八十了还在诵经。
自己是有罪之人,忏悔宿世以来的灾殃。而且修行不是一个人的事,自己还有先远三代宗亲,俱要去通过经功浩力来超拔。
我们在这里要给信众强调的是,对于我们普通的没有师父的人怎么办?
要注意的就是,千万不可“乱目”,因为现在我们一再强调资讯太复杂了,信息量太多了、太杂了,这个多、杂,不是个好事,往往害大于利,它恰恰才是修道之毒。
开头的时候,可以读一些经,比如:《感应篇》、《道德经》、《清净经》、《阴符经》,包括《立教十五论》,通过这些来了解道教的教理、教义,不可过多。
了解之后,真正跨入道门,不再是一个空谈者,不再是一个走马观花的人,就是觅度师。不要去考虑这个度师他会什么东西,只要有两点符合,他就是一个好度师。
一个就是他顶着太上爷的名字,他是一个正规的道士,有传承,他有师父,师父还有师父,一代一代传承严谨,最终追溯到祖师爷那里,他代祖师爷来传这个法,连一句话都不需要,有这个就够了。
第二个要考虑的不是他的学识,不是他会什么,而是看他的品德,他忠厚、老实、朴素,日用节俭,不会把你教成一个坏人,这就够了。
他肯收你,就是一个度师所要做的全部了。以后学习,可以拜先生。教你东西的人,道教称之为“先生”。先生是专门教某个技艺的,比如以后我要学经忏,我要学太极,我要学医术,我要学丹法等等。师父就是给你教规矩的人,他只要把规矩给你教了,他就是一个最好最好的度师。
一个徒弟生怕没人收自己,而不是像现在很多人一样在那儿挑师父,把位置、关系搞错了,变成徒弟考师父了。当然一个合格的徒弟不会乱拜师父,他要观师父的心性跟自己是否相符,跟自己所理解的经典是否相符。因此,才可以信服。
一个好的师父也不会乱收徒弟,扎着耳孔,戴着项链,弄着戒指,男子身上还纹着身,喝着酒,平常言谈举止夸夸张张,爱凑热闹,三分钟说东,后三分钟又说西,浮躁。
那这样的人定不下来,不能专一,好师父是不可能收的。
这是我们对于信众,对于想真正修道人的一个指点。
最后,希望所有喜欢道教、想入道门的不要心急,慢慢的学习道教知识,相互交流学习。一切顺其自然,终有一日,会遇到你的师父,即便没有,也不要气馁,因为日益的学习,你终将不同于以前的你,你终会体悟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心得,参悟更多的道理。福生无量。
福生无量天尊 好文章,感谢道长分享
{:xiongxcjimBQ (1):} {:xiongxcjimBQ (1):} {:xiongxcjimBQ (1):} {:xiongxcjimBQ (1):} 福生无量天尊
{:xiongxcjimBQ (1):} {:xiongxcjimBQ (1):} 感谢道长分享的好文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