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府玄晨 发表于 2020-6-7 11:05:42

修行,我们应该“常清静”

{本文转载,致敬原作}
    谈及道教修行,人们惯常去追寻某种仙道法术,认为修行等同于具备某种大神通。这其实是对修行人的狭隘化解读。真正的修行,应该是以明道、悟道为前提,并把道之理贯穿于整个修真过程中,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把术法归于正途。    经文中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是讲如果人们能够始终保持清静的本真状态,那么就能与整个天地大道齐合为一。    道教认为道包含着清和浊,静和动等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中清静是本,浊动是流。因为清是浊的根源,静是动的基础。所以,不论是治国治身都要清静。学道者如能清静,则与天地同寿。    《道德经》第十六章称“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要将致虚和守静都做得非常精湛,返回本根叫作静,静了才是复命。第四十五章称“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阐明了静的作用,能够克服扰动,制服暑热。清静可以成为天下人的模范。    第三十七章还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说明要做到静的关键是“不欲”,即不起贪欲,清静无为,那么天下自然得到规范。    早期道教继承了先秦和两汉道家清静是道之本源的观点。《老子想尔注》认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要求天子王公,尽管荣华显达,被人尊奉,但是“务当重清静,奉行道诫”,不可妄为。    从魏晋至唐代,清静一直是道士学道和修道的重要内容。葛洪《抱朴子内篇》称:“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将“静寂”作为学仙之法的基本要求。    《清静经》充分发挥了《道德经》的清静思想,认为“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静经》着重阐述了清静修炼的要求是澄心遣欲,万类皆空,“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这样一种“清静”得道,实际上就是追求一种身心精神的完全超脱,绝对自由的境界。既不为物累,也不为心累,不为累而累,也不为不累而累。    宋元以后,清静之道与道教内丹修炼之术逐渐融合。《云笈七签》卷《诸家气法》引《元气论》称“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归心静默,可以长生。生命之根本,决在此道。”意思是长生修炼之诀窍在于使形神清静,保持根本。全真道创立后,清静之法,就完全同精、气、神的内修联系在一起了。清代全真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较为辩证地看待内丹修炼中的“动静”问题。黄元吉认为内修的过程是动静结合的过程。在炼命阶段强调“静”,在炼性阶段强调“动”,只有在一动一静之中,修道之人才能炼就大丹。


清叙 发表于 2020-6-7 11:16:07

福生无量天尊

袅袅度清曲 发表于 2020-6-7 11:34:37

福生无量天尊

雷府玄晨 发表于 2020-6-7 11:45:21

袅袅度清曲 发表于 2020-6-7 11:34
福生无量天尊

{:4_368:}

清竹 发表于 2020-6-8 19:19:18

福生无量天尊

雷府玄晨 发表于 2020-6-8 21:24:47

wzg5700 发表于 2020-6-8 19:19
福生无量天尊

福生无量天尊!

慎言慎行 发表于 2021-6-23 07:36:44

{:4_31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修行,我们应该“常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