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祈年 于 2021-3-18 21:36 编辑
我猜想做人应该都会有一些共同点。无论有没有信仰,或者说信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把日子变得更好。至于这个“好”再怎么定义,那又是另一回事。
这一点中国人尤其有天赋,比如某大型宗教活动场所,每年都搞“世界神明联谊会”,“道佛伊天基”,几个宗教来联谊,听说去年来了700多家,红红火火。至于谁是“正确”的,谁最“灵”,都不重要。在信众面前不打架,最重要。
要说回中国文化与信仰的独特性,就必须得提到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也保留了很多传统中国的东西,比如说仪式、音乐、美术等等。其实每个宗教都保留了这些东西,有些善于扩张的,保存的东西更多元。道教也许相对更单一些。
但如果一味地只拿“本土性”和“独特性”来宣传,那又很没劲了。一方面感觉道教就是个活化石,作为标本在那儿摆着。另一方面,我估计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说,我要信道教,因为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所以要去信。这根本不是个理由,不会存在这个因果关系。
绝大多数人来信道教,最开始差不多都是因为一些奇特的经历,或者因为“灵”,这一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需要很隐晦地去谈。当然道教永远不会是“你许愿——我灵验”这么简单,其实任何宗教都不是。宗教学上看,正经的信仰都不应该是靠利益来引诱人的,但宗教史也许不这么认为。
这一点和艺术有点像。就比如中国古代的许多大写意绘画,是为了“像”么?好像不是,一个学过几年素描的小孩子似乎都能画得更“像”,但神韵就差得多。不过大多数人的追求,都只在“像”。对他们来说这就足够了。他们不“需要”明白其中的根由。这就又好像喝茶。不在乎好茶真正精微的妙处,解渴提神才是刚需。如果“碰巧”是大师做的,贵一点也可以,太贵了不行。离了茶,还可以喝水,总不至于不能生活。
好在道教的内容多,对于这种“灵”的诉求,能顺手满足了。前两天新闻里说梵蒂冈教廷要开驱魔课程以应对人手不够的危机。不过最后你发现这一类“承认多神,但只信一个神”的教,有一定的好处,就是方便:反正什么事儿都找你一个。
道教则不然,不但神仙系统复杂,还尽量承认各种地方神祇。有点什么事情,都有专门对应的办法。但这样一来神仙多了,道士也麻烦。有一次我开玩笑说,形容一个人忙,可以说他忙得像“正月里的道士”。一来正月里过生日的神仙多,二来正月里许愿的也多,两边都要兼顾。
好在道教在这个过程里,发展出了自己的语言。外在的科仪、符咒,内在的心诚,这就是道教自己的语言。其实道观里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情形,前一场科仪还是祈福,后一场就是超度。从主法的高功,到经师乐师,仪式感一般无二,只是内容有变化。普通人是很难发现这里面的区别的。我觉得这个非常好,在神圣感面前,看不懂听不懂未必是坏事。
我们现在每年都能看到医院里有医闹,或者觉得医生护士态度冷静就是冷漠。但还没听说谁“投诉”道士“冷漠”的,这就是道教语言的神圣性在那里的作用。神圣感是个好东西,现在的人很缺乏。因为之前是“打倒”惯了,现在则是“买买买”的天下。进博物馆关心这个文物值多少钱,包括医闹,也是一样的道理,我花钱了你就必须得给我治好。
其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教的“语言”相当高级,至少能让人在某些时刻,摆脱一点低级趣味。但正因为够高级,所以才够危险。因为世俗生活中那些能够交易和量化的东西,在这里一下子没用。
你能去买一场法事,但是你买不了一场灵验。所以最后还是在本心。信仰什么,不是一件很伟大的事,也不比什么都不信高级。但如果打算信,就不妨少一点目的、多一点真诚。尽可能不受虚衔虚名的影响。比如师父辈分有多高?宫观有多大?名头有多响?这里面有许多外人不了解的东西。
你看古代的道书,有一些是非常深邃的辩证,还有一些实用的法术,写得很像产品说明或者使用指南。说明道教本来是个朴素真诚的宗教,这是其中伟大的地方。中国自己有这样的教,也是因为中国人自己的深沉和朴素。所以没事儿先检讨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美德,而不是一天到晚泡在欲望的海里,平白的两相辱没,就真没必要了。神仙是能管不少事儿,但是也有不少事儿,人家不管。
注:本文所使用的素材、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