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海清初 发表于 2021-7-31 03:47:34

靓丽!叹为观止的精美道教法服

《道书援神契•法服》云“古者祭祀法服,有中单蔽膝佩裳之属,今法服乃其流也。孟子曰:衣服不备,不敢以祭。”

《援神契》将道教之法服的渊源和古代的祭服联系起来,是有道理的。



庙堂之服,所绣的图案,如蟠龙、斧钺、藻绘等,都代表了帝王的权威,而道教之法服,也按照其描绘的神仙境界而绣上不同于世俗的尊贵图案。如我们通常所见的高功服,背面一般绣有郁罗箫台、金乌玉兔、仙鹤、祥云、蟠龙等,这些图案代表着三界最尊贵的神明,故高功披上法衣,得神鬼钦服,众灵拱卫,而能通达于天庭。





法服不同于俗衣
道服不同于俗装,这是道教的一大戒律,一方面在心理上使道士区别于俗人,从而舍去俗世之贪执;另一方面则是树立起道俗之别,而生恭敬之心。


《三洞法服科戒文》太上曰“若当来男女,修行我法,舍俗出家,当须持奉三洞符箓经戒,依此制服,随其经戒高下,勿得叨谬,混杂仙真。常须清静,烧香左右,无使污秽,浊辱仙灵。”“冠者,观也。内观于身,制断六情,抑制贪欲,虚心静虑,涤荡尘劳,念念至诚,克登道果。外观于物,悉非我有,妄生贪著,惑乱我心。当须观妙,常使无欲,德美于身。上法三光,如彼莲花,处世无染,圆通无碍。”冠本为古人束发之具,《释名》“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




但是《三洞法服科戒文》中却对其赋予了宗教的意蕴,认为冠具有内观于身,外观于物的意思,道士戴此冠,当荡涤精神,处世无染云云。又云“冠以法天,有三光之象;裙以法地,有五岳之形;帔法阴阳,有生成之德。总谓法服,名为出家。内服己身,六根三业,调炼形神;外服众生,三途五道,拔度人天。”道教之法服,在每个细节上都体现了其宗教信仰和追求。




“又法天尊圣真仙服,住持经戒,教化人间。必使师资相习,真道流通,易此俗衣,著彼仙服。道能服物,德可通天,以是因缘,名法服也。”足见在张万福所生活的时候,道教服装就不同于俗衣,而慕道求玄之士,欲舍俗出家,必须穿上太上法服,以区别于俗人,今全真教有“冠巾科”也是这个意思。




而《三洞法服经戒文》中还认为道士穿法服有另外一个意义,即是“住持经戒,教化人间”,盖法服不同于俗衣,故道士服此法服,而众生有所瞻仰,而知太上之教,在客观上起到了宣教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法服不可借于俗人穿,盖太上衣冠,有兵将护持,玉童玉女侍卫,据说西北地区欲出家者,在庙上考验三年合格后,方许穿道装,足见玄门对于收纳弟子的慎重。

考《抱朴子》一书所言神仙之事,大抵所重者在于金丹、服食、房中之术,并没有关于道士服饰的要求。到魏晋南北朝以后,上清派兴行,而上清之道的兴起则受天师道之影响,故道士法服之名的出现,是道教作为宗教形成的标志之一,是其成熟的表现。

上清派认为道士的法服和其修炼有密切的关系,若稍有不当,则罪过不浅,难以成仙,甚至受三官考校。并规定了不同等级法服的制度,以及不同场合法服的形制。




《洞玄请问经下》云“善备巾褐单裙,读经帔衣,法制则不得妄借人,著不净处,名曰法服,恒有三童子侍之。”修道之人,栖心圣境,焚修香火,祀奉神明,“体祀天奉教之心,磬修真学道之志。”

举头三尺有神明。诵咏经文又为修道之大事,所以沟通人神,祈福禳祸,更须洁净,否则难以感格。穿上洁净的衣服,乃是体现对神明的恭敬之心,故道教有“经衣”,专为诵经之时所服,平时宜保持其清洁,更不可放置于污秽之地,或借于俗人,或做其他的用途,否则秽气著于法服,冲犯神明,其罪不浅

《洞真四极明科》云“无有此服,不得妄动宝经。咏一句则响彻九天,九真侍卫,所应不轻。单衣诵经,天魔侵景,万精乱音,神丧气散,死入幽泉又不得仙。有此服者,给玉童玉女各二人,典卫侍真,不得妄借异人,轻慢神服,五犯身无复仙冀,十犯被拷左官。”若将法服借于他人,五次则求仙无望,不得长生;十次则罪过不浅,受左官考敷。《洞真四极明科》是上清派的戒律集,足见在魏晋时期,道教就有了比较完整的区别于俗衣的法服体系。




而《三洞法服科戒文》中更是详细的规定了道士着衣的细节,其文云“第一、不冠法服,不得登坛入靖,礼愿祈请,悔过求恩;第二、不冠法服不得逼近境界,讲说念诵,看读敷扬;第三、不冠法服,不得持奉斋戒,受人礼拜,饮食供养;第四、不冠法服,不得礼拜师尊长德及受弟子礼拜;第五、不冠法服,不得出入所居,人间游行,见诸凡人;第六、不冠法服,不得咒禁符劾,章表奏启;第七、不冠法服,不得觐见国王父母,及诸世民;第八、寝息休暇,当脱法服;第九、沐浴浣濯,当脱法服;第十、大小便曲,当脱法服;”等等凡四十六条。

这种规范是有深意的。其一、是讲诵经典、符咒章表、忏悔礼愿必须穿法服,保持了道场的庄严,培养了道士(信士)的恭敬之心;第二、不能随意脱去法服,以游人间,则是要求入道之士,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不可与凡人一样;第三、法服不得用不义之物作,法服不得以锦绣作,法服不得不依法做。不用不义之物,是因为法服是神圣的;不用锦绣作,则是杜绝后学追逐世俗的浮华;不得不依法,则是保持了法服的统一和可延续,所以《道书援神契》中说儒者的衣服随着时代不同而变更,而道士的衣服还保持上古的风格,这和道教的戒律是分不开的。

《金书仙志戒》云“凡修受上法及雌一太一事者,兆身中三魂五神之气,常熏于巾服之中;七魄九灵余精,常栖于履屐之下。是以道士学长生不死,不得杂席而寝;故衣褐之服,不借非己之气,履屐之物,常恶土秽之粪,亦不故使杂人触犯,以惊三魂。”

《上清大洞戒》云“不得衣五色衣裳,敷好华服则真灵去身,淫邪内发驰心,猖獗潜逸,赤子飞飏,长离玄宫,破形解骸,身死名灭。”“若衣服,勿杂色兰布之服,可以终日咏诵洞章,奚求不得乘云驾龙,逍遥太极。”

道教通过对道士衣服的约束,从而约束其妄念,培养对圣真的恭敬之心,从而渐进于仙道。而在外则保持了道教徒对于祖师的认同,而信众对道教的认识,也多从这外表开始。

《无上秘要》记载,有三皇道士之法服、有灵宝道士之法服、有上清道士之法服,各因其宗派的信仰不同,而法服的制度也有所不同。故知法服可以彰显个人的追求和信仰,而统一的衣服,是增加道教徒认同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法服可以按门派不同而不同,而门派之中,又因修炼等级不同而有区别。还有就是各个时代的法服也有所区别,这种时代的不同多少是受世风影响的,故知道教服饰和世俗服饰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三洞法服科戒文》云“一者初入道门,平冠黄帔;二者正一,芙蓉玄冠,黄裙絳褐;三者道德,黄褐玄巾;四者洞神,玄冠青褐;五者洞玄,黄褐玄冠;六者洞真,褐帔用紫纱,以青为里,飞清华裙,莲花宝冠,女子戴飞云凤气之冠;七者三洞讲法师,如上清衣服,上加九色,若五色云霞,山水袖帔,元始宝冠,皆环佩执板狮子文履,谓之法服。悉有天男天女,玉童玉女侍奉护持,不得叨谬,诸天敬仰,群魔束形,子其勉之。”这是祖师制定的不同品级的道士所著法服之不同,今天师道传度授箓,所赐法服也因箓职高低而有区别,主要在袖子上,品级越高,袖子也越宽大,犹有古意焉。

而道士出席不同场合、诵咏不同的经典,也须穿合乎其境的法服,以求和谐、增进道力。太上曰“吾昔服日光帔,读洞真宝经;服月光帔,读洞玄真经;服星光帔,读洞神仙经;服九色离罗帔,讲三洞大乘经;服五色云帔,教化人间;服自然之帔,游行诸天;服万变云帔,上朝大罗;服光明宝帔,下救三途。常使玉童玉女二百四十人,典侍法服,清静烧香。若道士,常须备其法服,整饰形容,沐浴冠带,朝奉天真,教化一切。勿得暂舍法服,不住威仪,无使非人,犯法服也。”还有就是《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提到的通天冠和通天服,乃王者之物,一般平民不敢用。

(文章图片转载于网络,致敬原作)

月明海清初 发表于 2021-7-31 03:48:17

{:4_340:}

刘成龙 发表于 2021-7-31 07:07:57

太乙救苦天尊

清叙 发表于 2021-7-31 08:59:42

得罗也很好看哦

雷府玄晨 发表于 2021-7-31 16:11:57

{:4_318:}

文阙台主 发表于 2021-7-31 22:10:37

{:212:}

月明海清初 发表于 2021-8-1 01:34:04

刘成龙 发表于 2021-7-31 07:07
太乙救苦天尊

{:212:}

月明海清初 发表于 2021-8-1 01:35:03

清叙 发表于 2021-7-31 08:59
得罗也很好看哦

是啊,漂亮

{:4_322:}

月明海清初 发表于 2021-8-1 01:35:23

雷府玄晨 发表于 2021-7-31 16:11


{:4_368:}

月明海清初 发表于 2021-8-1 01:35:47

文阙台主 发表于 2021-7-31 22:10


{:4_318:}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靓丽!叹为观止的精美道教法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