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
本帖最后由 刘成龙 于 2021-8-11 11:54 编辑道之学上可溯于炎黄,自老庄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与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儒学不同,道学先天上就具有隐世逍遥的性质。被奉为道学祖师的老子和庄子,一位洞穿世事无常而选择了隐于无名,另一则认为天地一切都是拘系精神自由的枷锁而选择了无我逍遥。
与此两者相比,儒家的先祖孔子一生都被社会政治所拖累,虽然营营终日却仍逃脱不了死之虚无。因此,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有一群渴望着无所拘系的自由的人们,他们或谈玄、或炼丹、或修道法、或采珍药,不论从形体还是从精神上,他们都不想在庸庸红尘中碌碌一生。
正是因为他们敢于跳出世俗的眼光而去修证内心中的真我,因此世人便给予了他们一个特殊的名字——修真者,亦曰修道者,简而谓之“道士”。
随着国学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道学也逐渐得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认同。作为道学最直接的传承者,道士的身影也通过现代化的媒体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中。
在不少人的认知中,道人们多居住在名山大川,日常以琴棋书画为伴,远无生老病死之忧,近无工作生活之扰,如此人生不知羡煞多少红尘客。
尽管道人们仍在修证得道成仙的理想,却不知他们早已经成为世人眼中的“仙人”。
放下红尘,想要去做一名道士,成为人们在面对世事压力时最常见的一种表达。
那么,如何才能从一介凡人升格为一名真正的道人呢?按照道教的规矩,想要成为道人,皈依三宝信仰是其第一步。道教虽分为全真和正一两大宗派,其二者在修行方式上固然有所差别,但在根本信仰上是完全一致的。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但道无名、无形,为了便于教化而“一炁化三清”,化生成为道教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此即是道宝、经宝、师宝之有形有相的象征。从宗教意义上来讲,想要做一名道士,必然要皈于三宝门下,做三清的信徒。
但道教之有神论又与其他宗教之神佛崇拜有着本质的区别。虽言朝夕朝礼三清,但道教是以神仙之相为教化方便,根本还在于使人们能够明理,进而去悟道。
因此,道教三宝信仰也就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皈依,即是皈从、依靠的意思。皈依道经师三宝,又曰为:皈依无上“道宝”,即皈依“太上无极大道”,能永脱轮回;皈依无上“经宝”,即皈依“三十六部尊经”,能得闻正法;皈依“无上师宝”,即皈依“玄中大法师”,才能不落邪见。
道经师的传承,三者是一套完整的学习体系,从师者而解悟经典,从经典而明澈大道。再反过来,可用大道之理去度化自我的人生、去教化沉迷的芸芸众生。
唯当明三者内在之真一,才能称得上是一名修道人。道家三宝,又如道祖老子曾言:“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此三宝之意义,是可以应用于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中的。
信仰三宝,是要在生活中找到坚强的力量去面对一切苦难。
宗教不是迷信,更不是穿上宗教修持者的服装就可谓道人,而是你心中的信仰能够引领自己及众生通达心地的光明。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
只是日用之表象,若归于每个人的自我,则是曰身、曰心、曰意。世人只觉人生不如意,从根本上讲仍是个人的欲求太盛。
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才是每一位世间人的修行。道教常谓“自然”之语,意在告诉众生唯有把真心切切实实放在自我身上,不外求、不妄念,才有可能找到修行的正确方向。
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便是找到了自己的道。从这一层面来说,修道之人并非一定是身处宫观之中的宗教人士。所谓修行,是指我们均可以去内观真我何在。
在道教中,从一介世俗人过度到具有虔诚信仰的宗教神职人员,在皈依之后,全真道人还要历经冠巾、传戒等宗教仪轨,正一道人则要有传度、受箓等宗教程式。
所有这些规制,其最终目的都是在帮助人们进一步去修持内心中的真常。一些人受世俗文化影响颇深,往往会错误地理解“道人”这一概念,认为只要受过相关的仪式就可自称为修道人。
这便使“道人”二字成为了自我标榜的签注,从而丧失了针对于自我、生活和整个人生的反思,由此也就失去了修证的本来意义。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更好,使每一种人生都趋向于真善,这才是大道之于人世间的慈悲教化。
能做到这一点,便可称为有道之士,即曰“道士”。
{:229:} 清叙 发表于 2021-8-11 12:20
太乙救苦天尊 {:212:} 一念 发表于 2021-8-11 15:46
太乙救苦天尊 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更好,使每一种人生都趋向于真善,是大道之于人世间的慈悲。
{:4_368:} 海上升明月 发表于 2021-8-12 01:34
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更好,使每一种人生都趋向于真善,是大道之于人世间的慈悲。
太乙救苦天尊 {:212:} 山有木兮 发表于 2021-8-12 21:37
太乙救苦天尊 福生无量天尊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