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化大愿第十二
普化大愿第十二:普化天尊度天龙鬼神登庸简录,度罪魂幽爽睹光明转迁《玉枢宝经》曰:天尊尝于大罗元始天尊前,以清静心发广大愿,愿于未来世,一切众生,天龙鬼神,一称吾名,悉使超涣。如所否者,吾当以身身之。尔等洗心,为尔宣说。
普化大愿第十二讲,继续为大众分享普化天尊在元始天尊前所发之愿。要想进一步了解普化大愿,必须先了解清静心、未来世、天龙鬼神等词汇。这也是本讲中与大众分享的主要内容。
清静,出自《清静经》,《正统道藏》版《玉枢宝经》原文作清净,很多引文和注解中多用清静。这里简单比较清静和清净的差别。《清静经》指出: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清者,元阳祖炁。浊者,幻形阴炁。动者,阳之灵。静者,阴之地。人之一身皆属阴,唯有此一点元阳祖炁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即命蒂。有蒂则有根,根深而蒂自固,精乃为根,炁乃为蒂,神为根蒂之主灵。
达此理者,可以全真,自然精全而能化炁,炁全而能化神,神全而能化虚,虚空独立而无死生。当作丹之用,以性内运,以情外移,故而清者浊之源。以戊己二土摄回十方之炁而臻灵,故而动者静之基。
天本是清炁上浮,清炁还从地中发生。地本阴浊之体,由阴极而生阳,浊定而生清。大道以神为清阳之体,而神之源头,由交感之浊精化成阳精,由阳精而生炁,由炁而生神。可谓炼精化炁、炼炁化神。
大道以无为为静,有为为动,其源还从有为立基。天地之道,显象于日月。日月之道,显象于阴阳。阴阳之道,显象于消长。消阳长阴,凡夫之道,待至阳尽阴纯而成鬼。消阴长阳,异人之道,待至阴尽阳纯而成仙。
人,半阴半阳,半仙半鬼,若将半边阴炁炼退,则成纯阳。纯阳者仙,何难之有?大众,若能急早回头向道,将自身中浊炁拔尽,清炁上浮,凝结成丹,长生不死,积功累德,丹书来诏,羽化登仙,逍遥物外。
道生天地,即有阴阳、动静、清浊。动静、清浊相互依托。清则万缘顿息,静则一念不生。人能禀大道一祖炁,使身心虚灵,神炁清静,能体大道,与天地合德。能清静者,与太极同德,与天地同邻,与神道并行。
能为此者,天地尽皆归。人能每日行住坐卧,收其放心,存其良心,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一心空澈,唯道为身,自然欲念不生,神自清而炁自静,性自住而命自停,则天地之道总归于我身。
大众,若遇明师指点身中天地。天炁归地,即汞投铅。地炁归天,即铅投汞。神居北海以清静之功,则身中天炁悉归之,而身外之天炁以随之。神居南山以清静之功,则身中地炁悉归之,而身外之地炁以随之。
身中之天,即是道心。身中之地,即是北海。道心先天属乾,乾为天,故以道心为天。北海先天属坤,坤为地,故以北海为地。身中天地而感身外之天地,身外之天地以应身内之天地。
大众,修道之人,以清静为妙。非礼勿视,则眼清静。非礼勿听,则耳清静。非礼勿言,则口清静。非礼勿动,则心清静。普化天尊以清静心而发广大愿并没问题,这与前面的心缝意酿和上真大化相应。
那么,清净又是什么含义呢?《先天道德经》指出:妙清元净,妙元清净,大本元清,妙净元妙。清净之返本,吾神复清净,道出清净,清净道生。所谓清净即是不染六尘,简单地说先炼己而得六根清净。
所诵持者为清静,有的版本作清净。应该是传抄出了不同,此处两词应可通用。大众,可理解成不作凡想,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口不贪无味,目不贪五色,耳不贪五声,不受五欲吸引的常清常静。
《生天经》指出:依凭斋戒,作是津梁。一切有为显诸真路。体此法相,乃可受持。能屏众缘,永除染着。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于正念中,乃得五脏清凉,六腑调泰,三百六十骨节之间有诸滞碍……众苦罪源悉皆除荡。
大众如意了解更多有关清静有关内容,可参考有关《生天经》的分析。
未来世,指天尊说经以后。天龙鬼神,即诸天真众、诸部龙众、诸道鬼众、诸司神众,指三界内外已得道、未得道的所有未成真列仙的百姓子男鬼神等众,修道时则可理解成人身中的三部八景二十四神,三魂七魄一切神明。
《禳灾经》指出:天尊在禅黎国土,与大道真仙,万万大千人。诸天尊及诸天龙鬼神,尽来集会,受吾约束。心,为百神之主,离火之源。众生的烦恼无量无边皆因心所感召,由烦恼而感召的灾厄也是无量无边。
天尊说起之愿,在天则度天龙鬼神使鬼神得闻正法,超证仙功;在地则能度罪魂滞魄,使幽爽得见光明,转生人界;在人则度一切善男信女称念圣号,进修玉枢至道,勋崇行著而玉府登庸,琼宫简录。本讲如斯,仅供参考。 {:4_322:} 雷府玄晨 发表于 2022-3-15 14:09
太乙救苦天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