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龙 发表于 2022-3-15 19:02:44

玉枢至道第五讲

玉枢至道第五讲:日常迷信不究生信愚人看愚人,人云亦云是谁在愚弄谁

《玉枢宝经》曰: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
从玉枢至道第五讲开始分析修持方法。普化天尊言及入道之法,即是诚。至于如何才能称作诚?即用诚似愚。当然,此处的愚,并非是愚愚笨笨的,本讲主要分析何谓愚和诚。
《功课经序》指出:朝夕朝礼圣容,当输自己之诚。殷勤祝厘国祚,必获升仙之庆。诵之诚者则经明,行之笃者则法验。也就是说,就修道而言诚是最基本的要求。很多人根本不信大道,如何输诚呢?

道教,以神道设教,但现在信仰道教者多舍本逐末而改信鬼神,不信大道。当然,很多信仰道教者甚至只是工作者,对鬼神也没有信仰,只是一种谋生赚钱的技能而已。此类之信仰者,根本不用谈诚。
这里以修道者而言,站在鬼神信仰角度而言,鬼神是大道神化以后的产物,虽然名号众多但是其本质不变。若信大道,当信鬼神。若信鬼神,当信大道。因为鬼神,是祖师设教接引中士的门户。
有人说:我就不信这些东西?如何能坚定自己信念呢?如果说自己能信,那么必然会日持奉行。这种情况很普遍,说多了就成了所谓的迷信了。如果都能生信,那么诚估计对很多人来说没多少问题。这种闻道若亡若存的人的,老子称作中士。

在修道者,道教则通常认为是心不定,后面《玉枢宝经》中也会相关的经句,这里就不具体分析。以为,欲定其心,先断其妄。要想生信,必先定心。欲诚入道,必先生信。故而,不信者可试着定心。
道教经典不乏定心的讲述,《玉枢宝经》也不例外。《玉枢宝经》前面有关卿师使相、雷部鬼神、无闻无见皆是定心之法。普化天尊先会于玉虚九光之殿,后集于玉梵七宝层台,说经之前又寂然良久即是定心。
有人或许会说,所言云里雾里,看得是是而非。不诚之人,难以自信,而易于信物。试想如下:如果祖师仙真、经史子集全是虚假之说,你能否出真理以定天下而把握天地劫运。若不能,是否能循前哲之路。

何况大道本身即是老子将生天生地的东西强名的名称,信奉者也可自立名号,假设张三以自己名号为大道之名。那么,大道即是张三之名。张者,大道之德。三者,大道之性。张三即可代替大道而定名。
《道德经》指出:名可名非常名。名号既然非常名,又何必拘泥名号呢?道教认为,大道荡荡而难名,将其强名为天尊、道君、老君、玉皇、上帝、财神、月老等,皆是将大道在某时期或者某方面的德行强名而已。
有人或许会说:大道能否有感应呢?有没有你们常说的天人感应呢?那就自己回向一下,自己与自己的家人有没有感应。家里有些啥事情的时候,自己能不能心神不宁,诸如母子感应、夫妻感应等等。

关于信的东西其实没有好聊的,皆是定心之上的产物。心若不定,必定轮回于三界六道。信若不立,必定闻见于邪门歪道。诸如而今之士,信符咒,信外物,信华饰,不信自己之天理,忘本逐末,不肯回头。
初学道之士,难于自信,易于信物,不可以进之以渐。大众当知,只要一切不着于物,虚室自然生白,即与天上、天下通为一体,始合乎清静自然。若不借径,焉能归家。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
也就是说,传道之法,演教之科,皆是接引之门路。符咒科法、经忏术数也不例外。诚者自诚,而道自道。非由外至,专由心所发,格物尽欲,而诚自诚。道即己身之道,不向外求,正心诚意在己身,即道即在自身。

用现在的说,这种东西是很科学的东西,很多人因为不了解去搞了封建迷信。大众,修道宜去妄存诚,阳极生阴,寂然不动,万缘顿息,阴极生阳,感而遂通,万脉朝宗,而先天五德发现,即是诚至。
人心死尽,道心全活。妄念不生,常复先天,则药苗常生。药苗常生,则真性常觉。真性常觉,则真常常应。真常常应,则河车常转。河车常转,则海水常朝。海水常朝,则火候常炼。

火候常炼,则金丹常结。金丹常结,则沐浴常静。沐浴常静,则法身已成。法身已成,了然无事。如此则何惧于人我,岂不是超然而独立。如此在外人看来好似愚人。《道德经》指出: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将这种状态描绘的比较超然,大众善思念之。
《玉枢宝经》指出:道者,以诚而入。为化众生向道,或有愚可以智,浊可以清,豁然顿悟种性者,告诫清心静性,不与万缘作对,革其旧染之污,而日新其德,自然渐入真道。本讲如斯,慈悲慈悲。

雷府玄晨 发表于 2022-3-16 14:10:22

{:212:}

刘成龙 发表于 2022-3-16 17:32:38

雷府玄晨 发表于 2022-3-16 14:10


太乙救苦天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玉枢至道第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