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龙 发表于 2022-3-20 19:29:38

玉枢至道第廿二

玉枢至道第廿二:泰定安是用柔似拙安心养神的结果,致道习静履见天光

《玉枢宝经》曰: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能知止则泰定安。泰定安,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是名真忘。

玉枢至道第二十二讲继续分析为何能知止则泰定安。从上表不难发现,如果说慧光生是精足的表征,圣智全是炁盛的结果,那么泰定安即是神定的结果。《三官经》指出:

心心忐忑,尽一皈正。恍恍惚惚,耳目心定。神魂安静,精神复旧。罪灭福生,无量功德,其福无边。也就是说,只有用柔似拙以达到安神之效,又能忘忘知微自然泰定安。那么什么是泰定安呢?

《坐忘论·泰定》指出:夫定者,尽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故曰泰定。
神室,是万神聚会之府、修炼大丹之要。神既无居,炁亦难守,丹亦难结。若能静守其室,则灵神自化。《南华经》指出: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宇则心也,天光则慧也。
心为道之器宇、神之居室,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适今有,故曰天光。虚室生白,神明自来。《还丹秘诀养赤子神方》指出:若一向万境俱忘,诸缘顿息,神属阴静,此乃禅伯之流也。

若专心守一,不能应物,又成十种仙人则一向不行,前功并失,为导引之士也。若识神室,守法有度,存亡有据,不属有无,两得之则归泰定之府矣。大众可知诸法之别?修道虽不必懂理论,但懂则少走弯路。
也就是说,泰定安是用柔似拙的结果,本质则是安心养神的结果。或许有人会有疑问:修道非要心若死灰吗?心若死灰,只是修道无心之表征。《道德经》指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草木有生而无知,木至于槁非特无知又无生。身若槁木之枝,则遗生忘我。在泰定之中,自然天光自照。钟离权祖师指出:慧发冥冥,泰定神宁。神既混合,岂不契真。金形玉质,本当精诚。大丹既成,身乃飞轻。

《生神章解》指出:泰定者,夷心是也。生神之旨,无出于此。舍此之外,莫非人事。众生之心,未齐之时,心如游尘,与物相刃相靡,风驰而火炽,渐染尘垢,无时暂止。既斋之后,神气归一。
目之泪,肝漏。鼻之涕,肺漏。口之唾,肾漏。外汗,心漏。夜盗汗,小肠漏。寝而涎者,脑漏。梦与鬼交,神漏。淫欲者,身漏。以上诸漏无非五荫六入、十二根尘所交接。修道者,宜适当规避。
《生神章解》指出:神者在耳,而听在目,而视在舌,而味在心,而变化在意,而倏忽其神,长游于六根。六根不纳,诸尘漏尽。若使形充空虚,聪止于耳,心止于符,则诸尘无自而入。

葛仙翁曾长斋于天台山一年遂致感通上圣曲眄幽房。后人修斋之法皆始于此。大众,刚开始学道不能心未合于道,很多传承往往先传授斋法,期望弟子因斋而息心,息心而入道。现在不修斋,反学人持戒。
学人持戒,又不守戒。说起持斋守戒,就诵经而言不过是调声正气,玄感集神。曾有一道友,自己曾于云南某山学习功课,日常持诵总是不得其法,感觉耗炁损神总不得要领。
此道友发现,如此诵读功课不仅不能通达神明,反而身体每况愈下。后在祖师道前祈求,或许是祖师感应,或者是凑巧碰见一个老道友来观参访,细心攀谈之后方知诵经亦有调息之法,注想多是混合之功。自此以后,此道友诵经修道调息炼道,颇有所得。

和其同坛演教的道友早已精疲力尽,人困马乏,此道友仍精力充沛。《诵经要诀》指出:凡诵经者,切须斋戒,严整衣冠,诚心定气,叩齿演音。然后朗诵,慎勿轻慢,交谈接语,务在端肃。念念无违,随愿祷祝,自然感应。先念步虚,后讽经咒。
《文昌大洞经注》指出:人能存养自己神炁,吟咏宝章,则天真下降,与兆身中神炁混融,是曰回风混合,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故而,长生之道,纵然要提挈天地,把握阴阳,鞭策风雷,驱役神鬼,也要得其法要。

自从微信平台开始分析道教经典以来,常有道友讨要讲解参考的经文原本。相对而言,能拿出来讲的经文早已烂熟于心,不会专门拿着那个本子去讲。如果真的拿着本子讲,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有道友向询问相关的理论。如果真的懂方法早就放在微信平台上了,就不会每次都这样故弄玄虚而哗众取宠了。祖师经诰内容的分析,多源自祖师语录或者经文注解。大众宜分辨阅读,不要尽数当真,盲休瞎炼。

或许有人会说:很多东西只是不适合在网络上公布罢了。说到这里,分享一次采访一位道长的谈话。该道长说,之前学道者在雪地跪三天师父也不见得会搭理。曾经有道士到白云观求王方丈传戒,也是在白云观门前跪了几天。现在人没有这份心,得道者就更少了?

引用这段话,并非是言说自己,为自己打圆场。只是说明过于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都不会珍惜的。谁也不会将自己认为还可以的东西,轻易送人。不知根器妄传他人,不怕所传非人,也怕误人弟子。

修道的事情重点不在别人给你说不说,要看你对其的珍视态度。有道友学道想尽量走仪轨,有的则只是图自己方便。很多人或许会说,自己不懂规矩。不懂规矩,是自己的事情,与人何尤?如此用诚似愚,不是求道之法。

后面的闲话有些多,举的例子也不见得恰当。了解更多泰定安的理论,大众宜参考《三官经》注解中的地官赦罪第十一讲的相关内容。限于篇幅和尚德水平,仅供初学者参考。如欲修道,还望参访明师。慈悲慈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玉枢至道第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