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龙 发表于 2022-3-21 07:44:18

玉枢至道第廿五

玉枢至道第廿五:忘忘是玄关始开下手的基本要求,忘无可忘是玉枢之宗

《玉枢宝经》曰:泰定安,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是名真忘。惟其忘而不忘,忘无可忘,无可忘者即是至道。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无情,惟一无二。

玉枢至道第二十五讲继续分析后面的经句。普化天尊说玉枢至道时强调以诚而入道、以默而守道、以柔而用道,并且指出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的修道方式,才能做到忘形、忘我、忘忘。

此后又就入道、守道、用道提出知止、知谨、知微的要求,大众若能如此做必然慧光生而精足、圣智全而炁足、泰定安而神足。甚至三者相互转发,达到与道合一的真忘境界。现在回归忘道来看玉枢至道。

普化天尊将与道为一的状态,称作真忘境界。那么,之前说的忘形、忘我、忘忘不能算是真忘吗?确实如此。通过以诚入道似愚、以默守道似讷、以柔用道似拙,只是下手之前玄关始开的状态。

简单地说,之前的忘忘只是修道之前出现的表面假象。在慧光生、圣智全、泰定安、与道为一之后才能真正达到忘的境界。所谓忘,即忘心。也就是说,后天之妄念才能真心消失,先天之元神才能主事。

关于真忘的问题,雷师指出:若先开玄关,此三关无用再开矣!盖三关通后而再加行虚寂,是从外打入而虚进者。此玄关开,乃从内虚出也。从外虚入者,有真有假。真则内外如一,假则外若虚而内仍实。

欲其内虚,极大费力,必造至真忘而后能然,须得内虚方有实济。故玄关一开,身如亮纱壳子,百孔毫窍皆开,真机升降自有路头,无藉乎此三关也。若先通三关,必须开得玄关后,方能采取三元。

体道之士,心息相依,贵得其平。平则息顺而心和,一到神息两忘,泰然入定,人法双忘,境智俱泯,有无不立,正是庄子所言淡然无极之时。真到那时,则天地正阳,翕然归来,寂而感通,静而能应,愈空而愈有,愈忘而愈纯,愈纯而愈化,乃至法界与我,浑无间隔,是名与道为一。

《南华经》指出: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如此则是与道为一以后的真忘,而非假忘入手。

也就是说,真忘并非是刻意修治者所能达到的,纵然有人能从忘形、忘我、忘忘而入手,但终究唯有慧光生、圣智全、泰定安才能算是真忘。故而,刻意之与忘意,无方之与有方,即有住生心与无住生心之别。

《庄子集解》指出: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形宜忘,德不宜忘;反是,乃真忘也。忘字之功最神,其力最大,历代祖师修证至极之处,皆得力于忘字。曹文逸祖师指出:混合为一复忘一,可与元化同出没。此道易知不易行,行忘所行道乃毕。

混合为一,即心息相依。复忘一,即心息二忘。也就是说,如果只知心息合一之妙,不知心息浑忘才是妙中之妙。也就是说,非忘则不能定,且惟定方能真忘。玉枢至道,以忘入手而后落于忘字。

孙不二祖师指出:炁复通三岛,神忘合太虚。忘神无相着,合极有空离。白玉蟾祖师指出:忘形养气乃金液,对景无情是大还,忘形化气气化神,斯乃大道透三关。简单地说,修道不难,难在于浑忘。

南华真人,内而忘肝胆,外而忘人我。道教修炼,以定为基,以忘为归。然心息不忘,即不得定。则谓修道始末以忘字可以概之,也不是不可以的。也就是说,不能忘身、忘心、忘世、忘名,不可学道。

甚至知见不忘、记习不忘,皆不可以学道,直须身心内外一概忘却,一齐放下,方能下手。《化书》指出:忘形以养炁,忘炁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也就是说,若不到二忘地步,也不能入静,亦不能入定。

正如炼精化炁时,若不能忘形,必遭泄精之变。当炼炁化神时,若不能忘炁,必遭泄炁之变。当炼神还虚之际,若不能忘神,必不能体合太虚,而获法身粉碎满虚空之妙证。当与道为一之时,自然到了忘无可忘的地步。

《玉枢宝经》指出:泰定安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是名真忘。惟其忘而不忘,忘无可忘,无可忘者,即是至道。简单地说,无论是后天的修养,还是先天的修持达不到忘无可忘的境界,则终究不能出神入化。

相比而言,这种情况在现代的影视作品、小说故事等比较常见。往往成就最高的人都是心中无人我,心中无杂念。《吕祖百字铭》指出: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清静经》指出: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斗姥心经》指出:夫修炼九还七返大丹者,持此顿悟玄关,灵光现前,三十九节自然生荣,了证太玄三一之道,知守本来具足之理,坚固真身,更能精修大定,乃至形神俱妙,与道合真,飞升玉京,逍遥自在。

以上也是常诵道教经典中的相关说法,其实与《玉枢宝经》所阐述的忘无可忘、无可忘者之道相似,供大众参考。限于水平和篇幅。所有文章和观点,仅供参考。如欲下手修道,明师之路方是正途。

雷府玄晨 发表于 2022-3-21 14:27:57

{:4_318:}

刘成龙 发表于 2022-3-21 18:28:36

雷府玄晨 发表于 2022-3-21 14:27


太乙救苦天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玉枢至道第廿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