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57|回复: 18

[弘道] 十字天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6 19: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字天经,亦名十字圣号——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这是白玉蟾祖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

他告诉我们,雷声普化天尊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圣号的称念可以产生神秘的感应,使称念者有求必应,所愿满足。只要念诵圣号,便能化解恩怨。不仅能满足一切愿望,而且还因为持诵者虔诚如法,天尊便会派遣雷部元帅、天兵天将、一切善神常随其左右,严密保护。虔诚诵念,大小诸厄,同时解脱。灾难等苦,悉皆消灭。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广大灵感,不可思议。

虔诚诵念神灵的圣号,千余年来,一直是道教最普遍的一种修持方法。所谓“圣号”,是指道教神灵的神圣名号,如老君的圣号是“万变混沌道德天尊至真上帝”,玉皇大帝的圣号是“昊天至尊金阙玉皇上帝”,救苦天尊的圣号是“东极青华大帝太一救苦天尊”,文昌帝君的圣号是“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斗姆的圣号是“中天梵气斗姆元君金真圣德天尊”,普化天尊的圣号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诵念法门需要虔诚,持之以恒,如法修炼,它要求修持者以至诚之心反复念诵圣号和持诵神咒,它可使信徒消灾免难,离苦得乐,这便是道门中的方便法门易行道。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南宗以内丹修持为本,以雷法为用,崇拜太上老君,供奉雷祖大帝,有诵念十字圣号法诀传世,为道教秘传的方便法门。以其简洁易行而广为流传,即信道者虔诚如一,常年持久的诵念天尊圣号,即可达功德圆满之境界。虔诚持诵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必有感应;常年持诵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必有证验,不可思议的功德。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又号九天贞明大圣。坐在九头朱凤之上,手捧金光宝剑、白玉净杯,于三十六天之上,以清静心而弘大愿,以智慧力而伏诸魔,总司五雷,运心三界,恩被十方,德润万物,为天界雷庭主宰。

白玉蟾祖师说:九者,阳数也,乃天道也。主于震宫,故东南有九天之说也,即雷师出入之地也。天者,至大至圣无极无为之炁也。应者,无物不承天命而生也。元者,至大也。又曰万善之长也,乃四时之首也,五行之先也。雷者,乃天令也,掌生生杀杀之权,动静人莫可测,万神之奉行也。声者,生也,万物得雷震声而萌也。普者,上天下地,四维八荒,无形有形也。化者,天道阴阳,运行则为化。又自无而有,自有而无,则为化,万物生息则为化。天尊者,至大至贵之称也。九天统三十六天之总司,正出雷门,所以掌三十六雷之令,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上自天皇,下自地帝,非雷霆无以行其令;大而生死,小而荣枯,非雷霆无以主其政。雷霆政令,其所隶焉,故圣名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应化天地,闻声感应,信道者虔诚如一,常年持诵天尊圣号,即可达功德圆满之境界。《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谓普化天尊以此法门化世人之愚昧,澄世人之浊昏。诵念圣号可摆脱饥寒、疾疫、刀兵、九幽、刑杀、克害、贪夭、伤残、孤寡、祸害、劫煞、灾煞、岁煞、破败、冤枉、官灾、牢狱、天厄、地厄、水厄、五方厄、四时厄、本命厄、天瘟、地瘟、天蛊、地蛊、天瘵、地瘵、复连、伏尸、故气、鬼注、天灾、火灾、水灾等灾难。

若有诸众生,得闻其名,但冥心默想普化天尊,念诵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或一百声,或三百声,或千声,或三千声,则可安魂息灵,静心和脉,神清气爽,心广体胖,一切厄难,皆能解释,凡所希求,悉应其感。

若或有人五行奇蹇,九曜嵚巇(xī),年逢刑冲,运值克战,孤辰寡宿,羊刃剑锋,劫煞亡神,鬼门吔剩禄遭破败,马落空亡,动用凶危,行藏坎啠即诵十字天经。上请天官解天厄,地官解地厄,水官解水厄,五帝解五方厄,四圣解四时厄,南辰解本命厄,北斗解一切厄。

沉痾伏枕,痼疾压身,积时弗廖,求医罔效,五神无主,四大不收。或是五帝三官之前,泰山五道之前,日月星辰之前,山林草木之前,灵坛古迹之前,城隍社庙之前,里巷井竃之前,寺观塔楼之前,或地府三十六狱,冥官七十二司,有诸冤枉,致此牵缠。或盟诅呪誓之所招,或债垜负偿之所致。三世结衅,累劫兴仇,埒其咎尤,库其执对,皆当首谢,即诵十字天经。

天官符,地官符。年月日时,各有官符。方隅向背,各有官符。大则官符,小则口舌,是有赤口白舌之神以主之。凡诸动作兴举,出入起居,不知避忌。如遇官符口舌,则使人击聒,晓夜煎煼,多招唇吻,面是背非,动致口牙。盟神诅佛,始于谤讟,终于诟诋。由是狱讼生焉,刑宪存焉。若欲脱之,即诵十字天经,遂得口舌港消,官符永息。

土皇九垒,其司千二百神,土侯土伯,土公土母,土子土孙,土家眷属。若太岁,若将军,若鹤神,若太白,若九良,若剑锋,若雌雄,若金神,若火血,若身黄,若撞命,若三煞,若七煞,若黄旛豹尾,若飞廉刀碪,如是等土家神煞。若人兴修卜筑,一或犯之,即致病患,以迄丧亡。持诵十字天经,则万神皆起,天无忌,地无忌,阴阳无忌,百无禁忌。

世人夫妇,其于婚合,或犯咸池,或犯天狗,三刑六害,隔角交加,孤阴寡阳,天罗地网,艰于嗣息,多是孤独。若欲求男,即诵十字天经,当有九天监生大神,招神摄风,遂生贤子。于其生产之时,太乙在门,司命在庭。或有冤愆,或有鬼魅,或有禁忌,或有凶戹,致令难产,请诵十字天经,即得九天卫房,圣母默与抱送,故能临盆有庆,坐草无虞。凡有婴孩,在于襁褓,为栴檀神王座下一十五种鬼,加诸恼害,因多惊癎,宜诵十字天经。

若人居止,乌鼠送妖,蛇虫嫁孽,抛砖掷瓦,惊鸡弄狗,邀求祭祀,以至影胁梦逼,及于奸盗,而敢据其所居,以为巢穴,遂使生人被惑。庭户不清,夜啸于梁,昼瞰其室,牛马犬豕,亦遭瘟疫。祸连骨肉,灾及孳生,淫祠妖社,党芘神奸,吊客频仍,丧车叠出。若诵十字天经,即使鬼精灭爽,人物咸宁。

天瘟地瘟,二十五瘟。天蛊地蛊,二十四蛊。天瘵地瘵,三十六瘵。能诵此经,即使瘟疫清净,蛊毒消除,劳瘵平复。亦有其由,或者先亡复连,或者伏尸故气,或者冢讼墓注,或者死魂染惹,或者尸气感招。凡此鬼神,或悲思,或恚恨,牵连执证,并缘注射乘隙伺间,乃得其便。故此经者,上通三天,下彻九泉,可以追荐魂爽,超度祖玄。

若或有人治装远行,贼盗骋奸,五兵加害。陆行则虎狼魈蚁磨其牙,水行则蛟龙鼋鼍张其颐。或滩濑有幽枉之魂,或风涛有劫数之会。前亡后化,捉生代死,能于此经,归命投诚,故得水陆平康,行藏协吉。

亢阳为虐,雨泽愆期,念诵此经,应时甘澍。积阴为厉,雨水浸淫,念诵此经,应时朗霁。祝融扇祸,飞火民居,赤鼠游城,惊热黎庶,念诵天经可以禳之。海若失经,鱼鳖妄行,洪水稽天,民生垫溺,念诵此经可以止之。

此经功德,不可思议。是经在处,土地司命,随所守护,雷部按临,以时稽审。若人家有此经,至诚安奉,即得祥烟满庭,庆云荫轩,祸乱不萌,吉福来萃,于其亡殁,不经地狱。死即往生,生归善道,承天尊力,有此灵通。出入起居,佩带此经,众人所钦,鬼神所畏。遇诸险难,一心称名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悉得解脱。

诵念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圣号的十大功效:

1、静心和脉,人物安宁,身心康泰,延年益寿。

2、解除苦难,免灾消厄,潜消口舌,永息官司。

3、治病祛疾,远离瘟疫,除一切病,解诸种痛。

4、和婚夫妻,护胎保命,送婴卫房,子嗣永延。

5、驱祟辟邪,收魅伏妖,安宁魂魄,清静身心。

6、超亡度魂,七祖九先,脱离阴间,得以生天。

7、水陆通畅,出入平安,招财纳祥,四海聚福。

8、风调雨顺,四季和适,五谷丰收,富饶安宁。

9、真空无染,与道为一,进德无魔,升举有日。

10、消除恶业,成就善根,得见天尊,证验功德。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忏》曰:“天尊言:若未来世,有诸众生,得闻吾名,但冥心默想作是念,言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或一声,或五七声,或千百声,吾即化形十方,运心三界,使称名者,咸得如意。十方三界,诸天诸地,日月星辰,山河草木,飞走蠢动,若有知,若无知,天龙鬼神,闻诸众生。一称吾名,如有不顺者,馘首刳心,化为微尘。”

《道法会元》载有收惊法:法师先焚香祈祷,凝神定息,启白雷声普化天尊。毕,用红线九寸,安香炉上,存想线为电光金蛇。取天罡生炁,噀水一口于线上。再布生炁,书令于线上,存想索如火红,极热。诵念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九次,手击受惊吓失魂童子七下,布气于头顶百会,罩盖童子全身,即愈,其妙如神,至秘至秘。

受持诵念十字天经的法诀:

《法海遗珠》卷一《混链玄隐》中讲述了受持十字天经的法诀,凡修炼天经法诀者,每于子午卯酉四个时辰,面向东南方静坐,上下叩齿三十六次,以集神召灵;口诵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圣号九声,望神霄天,吸引青炁一口,舌拄上腭,以舌尖在天膛上书写天经。存想津液碧英满口,咽下心中,绕心不散。良久,元气上下,流注温养于三田之中,突然冲开泥丸,打开百会之穴,而出青炁,化为炁球。此际反复口诵圣号不已,忽然霹雳一声,如青天霹雷轰鸣,自球中出,存见烈焰欻火,合入青炁光中。即时心礼雷声普化天尊,祝告皈依修炼之事,欻火忽化天火青光,从泥丸直下重楼(喉咙),降至中丹田黄庭(膻中),存想天尊坐于黄庭之中,三部八景之神,皆来朝谒,齐诵天经。倏忽之间,寂无遗响。朝夕行之,九年则尸毒消亡,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在修持混链玄隐的基础上,就可以书经秘用。道者当焚香祈神,静坐调息,心诵十字天经,不计遍数。然后起立,依法诀书画此十字为符,或排书,或叠书。书毕,仍召请九天应元捷令灵飞神元符使张束,存想张束头戴天丁冠,青色面容,身披金甲,外着黑色玄衣,足踏绿靴,手执玉斧,自东南方下降。道者以祖炁合之。存想至密祈祷,告诉神灵所求事意,或析祷,或驱治,或吞或需,或佩或镇,如意行用,无不感应如神。

受持诵念十字天经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言咒:用口大声持诵,称念天尊圣号。行者念时,若昏沉欲睡,或妄想散乱,则应勇猛提起精神,高声唱念,把全身的精力声音都贯注在天尊圣号上,使音若金石,声满天地,则能对治昏沉,顿觉清醒,驱除妄想,恢复正念。

2、心咒:默持默念,唇动但不出声,唯天尊圣号在行者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于清楚明白之故,心不散乱,正念分明,故其效果不减。此种默念法,可于卧时、睡时、工作时、沐浴时、开会时、参加典礼时,举凡二六时中,无一不可持也。临终之时,四大分离,六根销融,唯心识仍可念天尊圣号。所以平时默念有功,临终必可随习念圣号往生。

3、微咒:用口轻微念诵,半明半默,持念天尊圣号,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行者一边念,一边听,但能听得字字分明,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

4、观想咒:这是持念天尊圣号与观想天尊圣像的综合,是在持念圣号的同时,也观想天尊身相庄严,卓立我前,久观令熟。

5、三到:口到、耳到、心到。三到是持念圣号的基本要求,不仅要口诵清楚,耳听明白,更要了然于心。口、耳、心三到齐全了,自然就能得到灵应。

6、三声:大声、小声、心声。大声持念圣号是口出在声,朗朗诵念圣号,让天尊的无边功德加护身心,将无谓的烦恼杂念去除。小声念圣号就是在平时的进退行止之间,譬如走路举步、言笑寝食等日常生活中,轻声称念圣号。心声则是在家庭、学校等不便说话或开口的公共场所,乃至一切地方,随时随地将圣号默念于心,念念不离心,如此必可扩大自己的身心与天尊合而为一。

7、三利:利已、利人、利国。持念天尊圣号不但能使自己增品向上,还可以利人。为什么持念圣号能利人呢?一个人持念圣号有成,无时无刻不将天尊的慈悲智慧称诵在心,自然妄念不生,不会伤害众生,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便能呈现祥和的景象,所有邪恶暴戾、欺骗抢夺自然隐避不见了,而正羲、公理、仁爱等善良道德自然推行,人民就能安居乐业,国家更能万世太平。因此,天尊的效力和神用实在功德无量。

8、生活繁忙的今日社会里,人人应该修持天尊圣号法门,让心灵有一片静谧的园地。持念天尊圣号法门,不会妨碍工作的进行,不受时空的限制,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修持,是各种修行法门之中,最方便的一个法门。

十字天经灵验录:南宋洪迈《夷坚志》记载:周举,吴人。南宋建炎元年,自京师归乡里。是时,伪贼万张,群盗四起。忽遇星冠羽衣人曰:子明日死于兵难,若能诵十字经,可以免死,解冤延寿。周举跪地以请,羽衣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乃十字经也。拜而受之,羽衣忽不见。周举疑其神授,坚心默识。明日果遇盗逐之林问。窘惧之次,极诵圣号。声未绝口,而雷声大震。群盗惊走,遂得脱难。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一、道教与医药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葛洪(283-363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 (《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黄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如上所述,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黄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著《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明周楫《西湖二集》记载:杭州亢旱,禾稻将坏,各处祷雨不应,百姓忧惶。高道冷谦写表文,申奏上帝,愿减自己寿命三年,祈一场雨泽,以救百万生灵。冷谦将表文焚化,登坛作法,踏罡步斗,敲起令牌,念了木郎、雷神二咒数遍,大呼风伯方道彰、雷公江赫冲,速速行云降雨,救吾百姓。风伯、雷公应命而来:“今览吾师章奏诚恳,敕下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差我等并五方行雨龙王,即刻兴云布雨。”说罢,那雷公、电母、龙王一齐发作,这一场雨过处,到处田禾俱足,救了这百万生灵。

清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记载:日本琉球有天尊庙,祀雷声普化天尊。永乐中,日本贡使自京师塑像归,祈祷必应,神应灵验。

浙江镇海人姚复庄,以善画梅闻名于当时。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因患重病医治无效,生命甚危,入住城北玉清道院,闭关静养,借《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焚香日诵之,历时五月,心转身适,病体竟愈。

台湾台中某医院郑院长,其夫人于一九九五年四月间,忽患脑部急症,送往台大医院急救。经南宗道人开示,郑院长及其夫人,皆虔诚存想天尊圣像,持诵天尊圣号,十余日,即转危为安,病情稳定,出院静养,恢复健康。

发表于 2021-7-27 00: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212:}
谨守初心清如许,诚默正柔合道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27 00: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2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07: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07: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13

主题

1410

回帖

5023

积分

上清五雷经箓仙官

Rank: 4Rank: 4

积分
5023

元老纪念勋章代号“楚人美”特别小组

QQ
发表于 2021-7-27 08: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4_318:}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10: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1

主题

277

回帖

506

积分

太上三五都功仙官

Rank: 2Rank: 2

积分
506

谨心勋章

QQ
发表于 2021-8-20 17: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楼主| 发表于 2021-8-20 19: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珵居士 发表于 2021-8-20 17:13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
发表于 2021-8-20 21:10: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福生无量天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首页|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官方微店| 正一上清天心派九天应元雷坛

GMT+8, 2024-10-4 18: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