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枢至道第十五:忘我当灭贪嗔去累破相彼我两忘,需断缘除染功成身退
《玉枢宝经》曰: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
忘形,即忘物忘心,内观无心,外观无形。忘心忘形之谓,皆是对己而言。有形终有坏,无形方是真。所以达观无物,忘心而心修,忘形而形存。即忘身外形,自能空诸一切而还虚。
要说忘心,就不得不说司马承祯祖师的《坐忘论》。何谓坐忘?即遗形忘我,也就是《玉枢宝经》中所说的忘形忘我。司马承祯祖师认为,坐忘,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行道而不见其行,有见而不行其见。
为何行道不见其行,有见不行其见呢?大多数是因为懒,而修道者则是心不动和形已泯。心不动,暝而不视,则行道不见其行。形已泯,视而不见,则有见不行其见。简单地说,即彼我两忘,了无所照。
大众,若能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则身处无为无想之境,心在不闻不见之中,一则忘形而不以物喜或悲,二则忘心而无视听天下自化,三则忘我而返先天朝三清观元始,承侍天尊道前。
复圣颜回有忘仁义、忘礼乐之行,指出: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也就是说,只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化为体而无不同,才能体忘而忘忘。
仁义本乎心,心致虚则忘之易。礼乐由乎习,习既久则忘之难。普化天尊说忘形,实是若愚若讷若拙的结果。能如此,则渐而忘我忘忘。进而神炁自然相守,百脉滋润,三关流畅,天阳真炁来居身中。
是故,大众当知玉枢之道,忘形之法,先贤后圣有取者、有不敢者。当虑心猿意马,无所停留。恐因物而丧志,无中立象,使耳不闻而目不见,心不狂而意不乱。若不知交会之时,又不晓行持之法,还望投师启教。
接下来看忘我。很多人见前面有忘形,觉得忘我貌似有些重复。忘我就修道而言,认为至少需要把握两点。一则是就修道者而言此处之我并非有形的自己,可理解成我相,须尽快破除我相。
《报恩经》指出:艰难苦恼,忧虑悲戚,悉从相起。是此有相,同归苦恼。我从今日,从我相中,悉灭贪嗔,悉破崄峻。持念平等,用报始相。使我始相,大得快乐,无诸苦恼。相既无着,自然去累,不堕苦海。
一则就世俗人而言,此处应当是令世人忘了自己。含有两个阶段的处理办法。在修道初期,要避免接待往来以断缘除染,纵然有能力救度众生,也要有墨子救宋不知其功的释然。
在修道过程中,要考虑功成身退以成天道,不可贪权就位而身处险境。道教认为,圣人无心于教,故不爱其资。天下无心于学,故不贵其师。圣人非独吾忘天下,也要能使天下忘我。
《南华经》指出:圣人者,万物之所系。圣人,是神民万物之主。然而我忘天下易,天下兼忘我难。所以出而经世,亦一宅而寓于不得已。不得已而临莅天下,现在很多人为了是自己成为网红或者名人。
诸如明星身处险地,不能蔽露锋芒反而招摇过市,虽然挣的是流量但是一旦时运已过必然落入泥淖。诸如某些宗教场所名声日盛,或举办活动而吸引高材生或营造人设反成众矢之的,结果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阴符经》指出:宇宙在乎手,万化在乎身。修道纵然不能把握天地劫运,至少也应斡旋造化以定机忘我。普化天尊所说玉枢至道,以诚默柔为体为用,以愚讷拙为道为玄,如能诚心以立其志,忘形以行其事。
《清静经》指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是故,大众若能精思炼道以彻其感,必然忘我以契其真。欲进玉枢至道,必先定心而不受闻见之扰,忘我而无处危险之地。本讲如斯,仅供参考,慈悲慈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