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枢至道第十七:知止是入定前的下手功夫,不知则志无所立而趋向惑摇
《玉枢宝经》曰: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
玉枢至道第十七讲中继续分享入道者知止的道理。普化天尊宣说玉枢至道强调,欲闻至道必须无闻无见。欲入其道,当以诚似愚。非愚不能胜智,此句之后又提知止。知止。莫非是要人明白停止的道理吗?
《大学》指出:止于至善。前面说忘忘而玄关开,知止则是修道的下手工夫。止,即止观之止。皆知善为善斯不善。至善,即不存在所谓的善恶,没有二元对立的善与恶,所谓玄牝之门而已。心息相依,即是至善。
这里的知止,与《道德经》中的观妙、观窍相似。《大学》指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从一个角度来说,知止是入定之前的工夫,专业地讲可以理解成火侯。
陈泥丸祖师指出:不知止,则志无所立而趋向惑摇矣。太虚翁指出:学仙须得学天仙,天仙为仙道之止。知止则不为地仙、水仙等则法迷惑,而功用纯矣。也就是说,只有知止才能不会被邪门歪道和小法小术所迷惑。
曾见某佛教大师言及道教修道所用之精炁神,乃下乘之教。其实,道教修道绝非是以后天有形之物,作为炼道进修的上药。尤其天仙之学,也是立足于心学。专一修心,为明知止。若不修心,如何能明白知止的道理。
天仙之心,妙明圆觉,真常寂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行止坐卧,或失此趣,应即反照。觉照稍迟,便名迷止。大众,若能人法双忘,出无入有,湛然常寂而知止者,即可下手玉枢至道,成为天仙之种民。
炼命之旨,以阴尽阳纯为止。精炁神也有先后天之别,炼养之法自有一定之止诀。后天之精,有形有质,似精而非精,饮食之所化,经绛宫化血而散游于四肢脏腑。先天之精,乃真精,其性属阴,肺气之所化。
《悟真篇》指出:未炼还丹须速炼,炼了还须知止足。若也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殆辱。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道无止境,功无穷期。自古修道者,多罹杀身亡家之祸,皆由不知幍光养晦、混俗同尘之道。
是故,大众修道当深藏不露,随时俯仰,不异不同,无好无恶,可以长保其身。否则修德而谤兴,道高而毁来,虽由人之无良,亦自张扬太过。未进步则依法行持,既深造当止火不用,也可免焚身之患。
《道德经》指出: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以上两段经文皆指出知止不殆。何为知止不殆呢?简单地说,就是知止就不会有危险,能长久。
贪幻景者,多被魔缠。好搬运者,难免凶咎。药未归炉,宜进火以运之。药既入鼎,宜止火以养之。火足不知止火,非但倾丹倒鼎,致惹病殃,并且丧命焚身,大遭危殆。知止,则财利不累于身,声色不乱于耳目,身不危殆。
大众,修道不可贪美酒美味,艳色艳身,金玉珠玑,楼台宫殿,又或天魔地魔,鬼魔神魔,种种前来试道,或充为神仙,或夸作真人,自谓实登凌霄宝殿。因此一念外驰,以致精神丧败,大道难成。
又如识神作崇,三尸为殃,自以为身外有身,不知无闻无见即是真道,贪妄为事,巧伪为心,行雷运雷不知避忌,降妖降魔不知网开一面,总由火足不止火,志纷而神散,外扰而中亡,虽能入道以诚却贪功贪乐而入迷。
贪求,乃入邪道之源。见之者即贪,闻之者即求。每日种种所得,而心终不知止,家虽丰足而生贼盗。幻名幻象,幻景幻形,修道皆须一笔勾销,如此知止知足,则止于至善,永无倾颓。本讲如斯,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