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道教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困惑之后,看破并取消了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偏见后,自然融入了老子所说的“玄德”世界,与天地万物翩翩共舞。依据道教的观点,万物与天地皆为大道所生养,故无高低贵贱之分,都包含了道的本性。自然界千奇百怪的变化,动物类或飞或爬或泳的差异,植物类或艳或丽或壮或弱的区别,并非是判断其内在价值的根据,而是展开大自然无穷无尽生命力的表象。因此,人们理应平等地对待万物,以维护大自然中各种生命形态的兴盛。
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正是老子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与慈悲救物的心怀,开辟了道家亲近自然、善待万物的生态之途。后来的道教继承了这种理念,并将自然界中各种生命形态的兴旺与否,动植物种类的多少存亡,用以作为评判一个社会贫穷或富足的重要标准。因为在他们看来,人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助天生物也,助地养形也”。《太平经》说:“天乃好生不伤也,故称君称父也。地以好养万物,故称良臣称母也。人者当用心仁,而爱育似天地,故称仁也。此三者善也,故物,为其师长也。”
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万物生命的尊重,道教非常重视对物种的保护,希望建立一个万物拘安的世界。《太平经》中设想的太平盛世是: “风雨为其时节,万物为其好茂,百姓为其无言,鸟普肢行,为其安静,是其效也。故治乐欲安国者,审其署置。夫天生万物,各有材能,又实各有所宜,犹龙升于天,鱼游于渊,此之谓也。
与此相反,倘若人类一意孤行,好杀众生, “射猎为事,屠割为业,不知修福,但行恶事" ,以致天怒神怨,劫难降临,万物皆亡,天地同毁。《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云: “先为小劫,后为大劫。小劫至时,阴阳气变,水旱不调,五谷匮乏,一切木石草棘及众生指爪,尽成刀剑,互相杀伐,人民死尽,兼人命短浅,忽自诳惑,七日之内,相杀都尽。是洪水滔溢,洗荡天地,山川改换,土地平坦。”至于大劫,更是令人恐怖: “大灾先起,二日并出,乃至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时俱为是数万亿年,河海干涸,众生死尽。”可见,在道教看来,对动物植物的保护,不仅仅是出于一种善良的理念,而是关系着天地生育、万物共存的根本大计,对动物植物的无情残害,归根结底亦是对人类自身的伤害,一个唯有人类、没有草木虫兽的世界是得共治万不可想象的。如果有,那就是“九幽地狱”,“纵横数十万里,其中冥冥,尽是罪人。”
从万物有灵的观点出发,道教认为动物植物皆有各自独特的价值,即《太平经》中所说的“有德有道”。如草木能够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故谓之“神草木”;禽兽亦能治病,故称之为“天上神药”、“地精神药”。人们可以使用许多野生物种以制造药物,治疗疾病,这是物种在保护人类健康上的巨大价值。此外,野生物种也使现代农业、工业、科技等获得了难以计算的丰厚利润。宗教的、伦理学的、文化的、美学的和科学上的考虑,都为物种保护提供了充分的理由。这也是人与自然界不同物种相互依存的最好例证。
--节选自李远国《中国道教读本》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