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字天经第二讲:冥心默想的基本要求是息念,称念圣号当生信以契心印
《玉枢宝经》曰:若未来世,有诸众生,得闻吾名,但冥心默想,作是念言,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或一声,或五七声,或千百声。吾即化形十方,运心三界,使称名者,咸得如意。
原计划在十字天经第二讲分析天尊圣号,有道友建议进一步介绍称念天尊圣号之方法。故而,十字天经第二讲将在第一讲的基础上继续分析冥心默想,以供初学者参考。
按《玉枢宝经》经文看,称念普化天尊圣号时只需冥心默想称念。下界众生身处后天,为三毒九虫所毒害,受七情六欲所驱使,流浪生死于轮回六道之中,沉迷爱河于执着三涂之内。如何能冥心默想呢?
有很多称念天尊圣号的方法,曾经也有很多道友咨询如何诵持天尊圣号。虽然方法和仪轨都很多,但是皆未提冥心默想等根本性的东西,全部是形式上的东西,或者说是参考佛教念佛的方法,多非道教称念的要求。
当然,很多称念天尊圣号时也将诵持经典、行法演教的要求吸收过来了。诸如禁食五荤三厌等。其实,这些要求在进阶状态时会自然摒弃,刚开始称念天尊圣号可量力而行,谨记自然二字。
说到这里,再强调一下:称念圣号其实多在安心养神之法,而禁食五荤三厌、禁止同房酗酒等则分别是养炁养精之法。
虽然神炁精乃三品一理,但是就称念圣号而言并无直接联系。也就是说,只是称念圣号至于五荤三厌和同房酗酒等问题不可过分要求。要求过分严重的话,反而影响称念圣号。
那么,究竟如何称念天尊圣号呢?天尊昔于千五百劫以先,心缝此道而位上真,意酿此功而权大化。大众,若不能心缝天尊之玉枢至道,如何能位上真而与天尊合真。若不能醸普化大愿如何能权大化而化形十方。
若不能以自己之愿印天尊之愿,以自己之闻达天尊之闻,如何能与天尊之愿相契呢?冥心默想,重点在冥和默。《生天经》指出:杳杳冥冥清静道,昏昏默默太虚踪。
可见,祖师的法门都是相通的。冥心,即浊杳杳冥冥以澄清。默想,即愚昏昏默默而启智。简单地讲,冥心最基本的要求是息念。《性命圭旨》指出:若圣若仙,皆因冥心息念而得妙道。
始则有作有为者,采药结丹以了命。终则无作无为者,抱一冥心以了性。三年乳哺功夫完成,温养事毕。《悟真篇》指出:一霎火焰飞,真人自出现。真人既现,必出太玄而升天谷,再加冥心灭尽之功,则有通灵变化之妙。
其实,冥心之法在道法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北斗经》中的冥心望北极、《胎息经》中的以冥心息念和气自至服炁之法、《灵宝大炼》中若非冥心湛然物我兼忘否则不成究竟而无缘超度等。那么,究竟什么是冥心呢?
《性命圭旨》指出:夫冥心者,深居静室,端拱默然,一尘不染,万虑俱忘,无思无为,任运自如。无视无听,抱神以静,无内无外,无将无应,离相离空,离迷离妄,体含虚寂,常觉常明。
但冥此心,万法归一,则婴儿安居于清灵之境,栖止于不动之场。色不得而碍之,空不得而缚之,体若虚空,安然自在矣。
何谓默想呢?默,即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想,即以我之太虚通天地之太虚,以我心之真空合天地之真空。《魏元君劝世文》指出:默、默、默,无限神仙从此得。出处语默,天地皆知。
也就是说,冥心其实无为之法。默想则是有为之法。我命不由天,是冥心之妙存乎我。由我亦由天,默想之功存乎天。
《内功四经》指出:凡初入门用气者,每日清晨盘膝静坐,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以鼻孔而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纳入丹田,助以津液足三十六度,则真火自降。
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胁,自两胁升于前胸,自前胸并于耳后,渐升于泥丸。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降于印堂,由印堂降于两鼻孔,由鼻孔降落于喉,由喉降于夹脊,由夹脊透于前心,由前心直沉于丹田。丹田气足自能从尾闾升于夹脊,升于泥丸矣。
有人说只要念就好了,自然会有感应的。有念为何一定有感应呢?你的信心从何而来呢?自欺欺人罢了。盲目称念圣号,祖师感应或许只是外邪显象。有些称念某些圣号时常常魔魔怔怔的、阴气沉沉的,见人就教人念。
或许这样一说,很多人感觉很难,可能会生退道之心。称念天尊圣号非一朝一夕之事,遭遇苦难是否能思念天尊圣号,是否能生信心也是问题。称扬天尊圣号于你我之口,以神贯以心与天尊心心相印是第一要义。
《胎息诀》指出:凡修行之人焚香入室,静坐冥心,叩齿集神,定意马,伏心猿,都收在一处放在丹田,令温养之。内观勿出如元帅行军。神是主,炁是军。炁到处神到,二物相逐不得相离。万病不干,千灾皆灭。
天尊誓愿,一称圣号悉使超涣。只有相信一称圣号即可超涣,才是冥心默想的基本要求。何况人举心动念,天地皆知?若不能耳目心定,必然夺炁、戕精、断神、沦性、消命,失去三花聚顶之可能,没有五炁朝元之见证。
心动则三尸鼓动,神想则九虫作想。冥心默想首先要做到的是断障。如果称扬圣号,尚不能做到安心养神,反而耗炁伤神,与天尊所说之玉枢至道岂非背道而驰,还妄想能让天尊运心三界救度如意呢?
也就是说,冥心默想是修持普化天尊圣号的内在要求,是安心养神的基本方法。至于是否戒食五荤三厌、同房酗酒等问题则可量力而行,修行功夫到自然斋戒。当然,还是要以自己传承为准。本讲如斯,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