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54|回复: 3

[弘道] 谪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27 10: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奉灶王爷、天公、妈祖、碧霞元君、许真君、东岳等,在我国民间还是很多的。除此之外,如果能够信仰道教,又是另一回事。然而,信道之人,未必会修道。很多人只是烧香拜神,以求福报,真正学道求仙的却很少。



那么,什么人才会去学仙呢?



《真诰》云:“昔有黄观子者,亦少好道,家奉佛道,朝朝朝拜,叩头求乞长生,如此积四十九年。后遂服食入焦山,太极真人百四十事试之皆过,遂服金丹而咏大洞真经,今补仙官为太极左仙卿,有至志者也,非佛所能致,是其中寸定矣。”说的是有人虽然生活在佛教的环境里,但是最终还是能入道。



有些道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却不会去信佛,而是奉道,哪怕再多的艰难,他也要求道,学道。这个就是陶弘景真人所谓“有至志者,非佛所能致也。”那么为什么黄观子不奉佛而求仙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命数禀赋



《抱朴子·塞难篇》云:“命之修短,实由所值,受气结胎,各有星宿。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命属生星,则其人必好仙道。好仙道者,求之亦必得也。命属死星,则其人亦不信仙道,则亦不自修其事也。所乐善否,判于所禀,移易予夺,非天所能。譬犹金石之销于炉冶,瓦器之甄于陶灶、虽由之以成形,而铜铁之利钝,罂瓮之邪正,适遇所遭,非复炉灶之事也。”



葛洪认为世人在出身的时候,受天地之间气数之影响,有的人命值生星,那么他就好仙道;有的人命属死星,那么这个人就不好仙道。纯粹是出于天地之自然,因为天道是无为的,是无亲无疏的。



我们知道,天体运动对于人的生活还是有很多的影响的。比如太阳之升降,会影响人一身之阳气的消长;月亮的圆缺,会影响海洋潮汐,也会影响女性的经期。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星体运动对人的影响,那么其他的星宿,也必定会或隐或现的影响人的命运。所以中国最早的算命,都是通过星宿来推测的,也有占星,以测国运的。西方外国也有星座算命,足见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古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就不能简单说是一种巧合了。



所以《玉枢经》也说:“学道之士,信有气数。夫风土不同,则禀受自异,故谓之气。智愚不同,则清浊自异,故谓之数。数系乎命,气系乎天,气数所囿,天命所梏,不得真道。愚可以智,浊可以清,惟命俾之。愚昏昏,浊冥冥,亦风土禀受之移之。天地神其机,使人不知,则曰自然。使知其不知,则亦曰自然。自然之妙,虽妙于知,而所以妙,则自乎不知。然于道则未始有以愚之浊之。”



这里就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出生和成长,受四周环境之影响,也就是所谓的风土。这是说的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的地方自然环境好,所以人民多长寿。还有就是星宿之气的影响,也叫天命。有的人结胎之时,禀受清气多一点,则其人慈善忠孝、聪明智慧、乐慕仙道。有的人禀胎气浊的,则为人凶恶,邪狞狠毒,不仁不义,也不会想着去修道。我们每个人禀受的气不一样,这股气就给每个人画了一个圈圈,一个范围,一生的变化、穷通、夭寿,都不出这个范围。《玉枢经》所谓“气数所囿,天命所梏。”囿是牢房,梏是枷锁。牢房、枷锁是限制人的自由的,而气数和天命,则是无形的牢房和枷锁,这股气质会影响人的一生,所以《庄子》说:“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二、宿有善缘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缘修道的。学道修道,是很难得的事情,需要有很深的善缘,才能有机会熏闻正法。《玉皇宥罪锡福宝忏》云:“愿道根深重,夙有善缘。”所以《北斗经》也说:“如是真君名号,不可得闻。凡有见闻,能持念者,皆道心深重,宿有善缘。”



那么如何才能培育这样的善缘呢?《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云:



“夫出家者,或先世建立灵观玄坛及诸精舍,圣真仙迹广修堂殿,造诸形像,真应化身,庄严供养,抄经讲说,诵念流通,开悟人天。或先世舍施国城妻子,头目髓脑,金银珠玉,绫罗锦绮,车马僮仆,卧具服饰,玩弄器物,入三宝中,用作诸福田。或先世持斋奉戒,礼拜烧香,行道赞诵,谢罪除愆,常行善愿,不舍须臾。或先世放赎生命,救济贫穷、囚徒老病,及诸鸟兽,盲聋六疾,一切众生。或先世救疾治病,活诸危苦已死之人。或先世广读经论,讲说教化,劝奖童蒙,令知善道。或先世种植果林,道边立井,造作舟梁,济度一切。或先世大设义田,施衣及食,饥寒病苦,虫鱼鸟兽,一切贫穷,皆令饱足。或先世建立义堂,愍念寒热,施浆及火,救助行旅,使得安居。或先世所在发心,平等一相,广化男女,劝助道场,立观度人,写经铸像,授经传戒,礼拜烧香,然灯念诵,布施忏悔,开悟群迷。或先世忠贞仁孝,助国兴化,正直清廉,淳和良善,不损于物,安乐众生。或先世为君,大行慈善,卑宫菲食,怜念人民,平等万物,国土安宁,而诸恶未尽,众善未圆,功名虽着,不得迁升,随其高下来生人中,更值经法,而得出家。或七祖积福,庆流子孙。或见世立功,名闻诸天,非起一朝而得之也。”



《北斗经》云:“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有的人“虽遇经诀,怀不信心。”虽然得闻正法,但是却不肯修炼。或者虽然想修炼,但是却魔难重重,有各种事情来阻扰,都是善缘不够,功德不足之故。所以说入道修行,更是难得的福报。



三、谪仙从哪里来



神仙信仰是中国道教的核心信仰,列于世俗尘嚣之外的神仙是道教彼岸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谪仙”则是道教神仙中特殊的一类,他们是因过失而被谪降到人间的,具备超凡神性,同时又兼具不同程度人间化的特质,是一种具有不完美神性的人。



说起谪仙,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其实谪仙这个名称并非从李白开始,也不专指李白。



谪仙之说是我国古代神仙信仰的产物。神仙包括神和仙两种崇拜对象。神是先天存在的,是各民族文化中所共有的;仙,也叫仙人,是人经过修炼之后,获得长生不死和种种神通转变而成的。只有华夏民族有仙,其他民族文化中没有仙。



人修炼成为仙人后,具备了神的某些神通和特性,二者十分接近,所以又常常并称“神仙”。通常情况下,仙人居住在天上、洞府、仙山或仙岛,在那里过着悠闲快乐的生活。



战国秦汉方士对仙境之美妙有着精彩描绘,令人神往不已,以至于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一代雄主都花大力气寻找神仙世界,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仙。



传说中仙界与人世之间是互通互动的。神仙关注人间社会,有时候还会降临人间干预人事;而人有困难时会向神仙祈求,人经过修炼达到某种境界之后也可以上升到仙界中去。



神仙在仙界犯有过错时也可能被谪罚,葛洪《神仙传》中说,淮南王刘安白日升天之后,因为他在人间尊贵惯了,在天上遇到仙伯,“稀为卑下之礼,坐起不恭,语声高亮,或误称寡人,于是仙伯主者奏安,云不敬,应斥谴去”。后来淮南八公为刘安谢过,刘安才得到赦免,但被谪罚看守仙界厕所三年。看守厕所期满之后,刘安也没有得到仙职,只是一个散仙人,仅得不死而已。刘安算是一个在天上被谪罚的仙人,不过他并不是我们要谈论的被谪罚到人间的仙人。那些原在天上后来被谪罚到人间的仙人叫做“谪仙”,也叫“谪仙人”。



有的人是神仙下凡,这样的人是一定会修道的。李白有诗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有的仙人因为犯过错,贬谪人间,这部分谪仙人也会成为修道人。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张紫阳》云:“紫阳自谓昔与黄冕皆紫微天宫,号九皇真人,因误校勘劫运之籍,遂谪于人问。今垣中可见者,六星而己,潜耀者三,用成、冕仲洎维杨子先生也。用成为紫阳真人,冕仲日紫元,于公日紫华。一时被谪官吏,皆已复于清都矣。今用成又证仙品,独冕仲沉沦于宦海,凡当为人十世,今九世矣。来世苟复迷妄合尘,别沦异趣,无复升迁之期。”



《南五祖宝诰》云:“九皇降迹于天台。”就是说的这个。当时九皇因为校勘劫运出了一些误差,谪降人间。其中六个通过自己的努力修持,重返仙班。而另外三个则沉沦人世,迷失了本性,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就再也回不去了。



另外南宗五祖白玉蟾真人也是神霄府仙官下降,其诗云:“家在神霄九炁天,天中楼殿贮群仙,偶然来到人间世,料想神霄未一年。”



另外唐朝叶法善真人也是神仙谪降,《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叶法善》云:叶法善“尝游白马山,石室中遇三神人,皆锦衣宝冠,谓法善曰:‘我奉太上命,以密旨告子,子乃太极紫微左仙卿,以校录不勤,谪于人世。速宜立功,济人佐国,当复元任。今以正一三五之法今授于子,宜勉而行之。’言讫而去。”



神仙下凡,可能因为天庭还有一些关系,所以善缘会好一点,比如叶法善真人就得到了神仙的指点,传授秘笈。完成任务之后,又回天庭去了。



谪仙在人间只是暂时客寓,一旦谪罚期满,或者他在人间建立了功业,就可以重返仙界。



四、早期谪仙的故事



谪仙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西汉刘向的《列仙传》中。该书记载有瑕丘仲的故事,说他在宁县卖药百余年,后来发生地震,房层被毁坏,瑕丘仲也死在倒塌的房屋中。有人把他的尸体抛弃水中,将他的药收拾走去卖。正当这个人卖药的时候,瑕丘仲死而复生,披着一件皮衣来找这个人。



这人害怕极了,下跪叩头求饶。瑕丘仲说:“我只恨你们知道了我的真实身份罢了。看来我只好到别处去了!”后来瑕丘仲做了夫余胡王的使者,又来到宁县,“北方谓之谪仙人焉”。《列仙传》一书很有可能是东汉曹魏时期人士编撰,考虑到谪仙之说从出现到文人记载之间有一个不短的时间差,推断我国汉代已有谪仙之说应该是可靠的。这个故事在《水经注·漯水》中也有记载。



南北朝时期,正史记载有两例谪仙。一例是成公兴。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成公兴为寇谦之家佣工时,对《周髀算经》不学自通,帮助寇谦之正确地计算出了天上七曜的运行。寇谦之要拜成公兴为师,不料成公兴却固辞不肯,反过来请求寇谦之收他为弟子,而且言词诚恳。寇谦之无奈,只好收他为徒,其实仍以他为师。



这种奇特的师徒关系保持了七年,七年之后成公兴死去。有一个名叫王胡儿的人,做梦与已死的叔叔一起远游,在嵩山看见一座金室玉堂,其中有一馆尤其珍丽,却空而无人,门额题曰“成公兴之馆”。传说成公兴之死,是他谪期已满返回仙馆。为什么谪期是七年呢?因为他在天上“失火烧七间屋,被谪为寇谦之作弟子七年”。



另一位谪仙姓蔡。《南齐书·高逸传》记载,南齐永明年间,有一位姓蔡的不知名的神秘人物隐居在会稽钟山,“山中养鼠数十头,呼来即来,遣去便去。言语狂易,时谓之谪仙。”后来此人不知所终。



早期谪仙身上都有点神秘莫测,且颇有神通,或死而复生,或不学自通,或身有异术,有着半人半神的特点。



五、谪仙李白



李白也被称作谪仙。由于李白斗酒诗百篇、诗成泣鬼神的超群才情和飘逸风度,谪仙一词从此被赋予了诗人的人格特征。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应唐玄宗之诏来到京都长安。年过八旬的贺知章在道教的紫极宫见到李白,观其人赏其文,贺知章当即赞叹“此天上谪仙人也”。此事在《新唐书·艺文志》、孟棨《本事诗·高逸》、李阳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范传正《赠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等都有记载。李白的友人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介绍李白到长安的情况最接近实际,从中可以看到他的非凡文才和放任风度:



白亦因之入翰林,名动京师,《大鹏赋》时家藏一本。故宾客贺公奇白风骨,呼为谪仙子,由是朝廷作歌数百篇。上皇(指玄宗)豫游召白,白时为贵门邀饮,比至半醉,令制出师诏,不草而成。



众人接受了贺知章的说法,称李白为谪仙。李白也欣然接受了谪仙的称号,而且还经常以谪仙自负。他有三首诗和一篇序文自称谪仙: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玉壶吟》)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对酒忆贺监》)



唐人依据李白字太白,认为他是太白金星下凡。李阳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中说:“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但李白自己在一篇序文中却称自己原本是三十六天帝的外臣:



吾稀风广成,荡漾浮世,素受宝诀,为三十六帝之外臣。即四明逸老贺知章呼余为谪仙人,盖实录耳。(《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昭夷序》)



李白仙骨峻奇,飘逸自由,曾两度受箓为道士。他在长安任供奉翰林学士三年,咏诗数百首,但有一次醉酒赋诗时让高力士脱靴,因而得罪了高力士,从此遭到排挤和诽谤,后来遭唐玄宗“赠金放还”。他怀着愤懑之情和失望之心离开京都,之后更加流连山水,出入名山大川寻仙访道不辍。同时代的诗人也喜欢以谪仙指称他,于是李白的谪仙雅号得到了社会的公认。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魏万《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谪仙游梁园,爱子在邹鲁。”崔成甫《赠李十二白》:“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李白去世以后,中晚唐诗人乃至宋代词人仍以谪仙称呼李白,李白与谪仙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直接的、内在的联系。这也正是谪仙因李白而增加新的内涵的原因所在。



李白以后,谪仙被赋予文采华美、风度飘逸的新内涵,这个词语具有了强烈的褒赞意义。



六、谪仙可分三类



谪仙一词,李白之前指那些被谪居到世间的仙人,李白之后更多地用来指才学优异为人旷达的人。李白以后谪仙大体上可以分作三类:文才类,仙道类,朝臣类。



1
文才类谪仙成为主流


宋人勾龙震集古今人诗词,以李白为首,成《谪仙集》十卷。虽然其他才子文人也被称作谪仙,但是只有李白最具有代表性,他几乎垄断了谪仙这个称号,其他人不过是偶尔借用一下谪仙这个名号罢了。不过,由于这个词语强烈的褒赞意义,被称为谪仙的人剧增。才调高标的文人被称作谪仙,孟郊赞扬卢殷“高名称谪仙”。



张濆中进士,榜头被驳落第,赵嘏赠诗安慰他时称他是谪仙:“莫向花前泣酒杯,谪仙依旧是仙才。犹堪与世为祥瑞,曾到蓬山顶上来。”谪仙也用来称赏知音诗友,如白居易称赞同年进士吴丹:“君本上清人,名在石堂间。不知有何过,谪作人间仙。”有些文人自以为才情旷世,于是以谪仙自况。韩偓自负有谪仙之才:“人许风流自负才,偷桃三度到瑶台。至今衣领胭脂在,曾被谪仙痛咬来。”有的诗人怀才不遇,怨望自己徒有谪仙之才却因遇不到贺知章那样的伯乐而无人知晓,张祜《偶题》:“唯恨世间无贺老,谪仙长在没人知”。王贞白《泛镜湖□□》:“时无贺宾客,谁识谪仙人?”



谪仙也用来指称特别聪明的人,如《宋史·李璧传》:“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周必大见其文,异之曰:‘此谪仙才也。’”



大诗人白居易晚年也被人认为是谪仙。《太平广记》转载《逸史》中一段故事:浙东有商贾自称漂泊至蓬菜仙岛,见到白乐天院。白乐天得知后作诗道:“近有人从海上回,海山深处见楼台。中有仙笼开一室,皆言此待乐天来。”《逸史》作者怀疑白乐天是谪仙。



无独有偶,宋人把一代文豪苏东坡也当作谪仙:“子瞻文章议论独出当世,风格高迈,真谪仙人也。”史季温也说:山谷常呼李白与东坡为两谪仙。按山谷诗“唤取谪仙苏二来”。白易居、苏轼二人皆为诗赋文章圣手而被当作谪仙,这代表了李白之后拣评谪仙的一种新取向。当然,有谪仙之称的文人多是科举不第或宦途多舛之人,才情出众却又历遭挫折是他们被称或自称谪仙的重要动因。



2
仙道类谪仙


在李白人格的强有力影响下,仙道类谪仙退居其次。但是,作为谪仙一词的原始出处,仙道类谪仙并没有消失。《太平广记》中记载有阳平谪仙、谪仙李仙人、贾耽等。他们原本都是神仙,谪罚期满就要返回仙界。如李仙人临死时说:“我天仙也,顷以微罪,谴在人间耳。今责尽,天上所由来唤。”与成公兴等早期谪仙一样,他们都身世不明,颇有神通,带有明显的神秘性。



那些有仙风道骨的道士也被褒称为谪仙,如张籍《罗道士》一诗称赞罗道士“寻常行处皆逢见,世上多疑是谪仙”。施肩吾《访松岭徐炼师》称赞徐炼师是“千仞峰头一谪仙”。



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也被人当作谪仙。白玉蟾自幼聪颖过人,十二岁到京城临安参加神童科考试,取得第一。然而他科举不利,于是入罗浮山学道,一生云游名山之间,每以仙人自许,诗文多用诸如海琼子、神霄散吏之类名号。他曾在自己的画像后题写道:“这先生,神气清,玉之英,蟾之精,三光之明,万物之灵。” 白玉蟾是南五祖第五代传人,他死后被神仙化,各地多有供奉他的祠庙,如《清史稿》记载“福建祀白玉蟾真人”。



唐宋间被称作谪仙的神异道人还有很多,唐代有谪仙崔少元,唐传奇有《谪仙崔少元传》二卷。有的道人干脆取名谪仙,如一位名叫孟谪仙的道者,著有《老子元道经》一卷。



3
朝臣类谪仙


此类当是谪仙之流变,却也不容忽视。权奸李林甫曾被当作谪仙。据唐无名氏撰《李林甫外传》载,林甫少时,有道士对他说:郎君已列仙籍,当白日升天。如不欲,则二十年宰相。郎君何所欲?林甫曰愿为相。道士惋惜良久,临行嘱其勿行阴贼。后果为相。安禄山曾对术士曰:我对天子亦不惧,惟见李相公辄无地自容,何也?术士曰:你有阴兵五百在左右,皆铜头铁额。及李相公至,一青衣童子捧香炉而来,则仆射铜头铁额之类皆避去。李公当是仙官暂谪。早年道士嘱咐李林甫“勿行阴贼”,可是他做了宰相之后搞了很多阴谋诡计和害人勾当,不知像他这样的谪仙是否还有机会重升天界。



李诉(愬)也被人当作谪仙。李愬是中唐击破淮西藩镇活捉吴元济的大功臣,他以仁恕为本,未尝枉杀一人,富有传奇色彩。《续幽怪录》载,长庆元年,李愬以魏博节度使、左仆射、平章事诏还京师,传说“有道士八人,乘马,持绛节幡幢”,迎接李诉登天津桥;不久,李愬去世。“时人以仁恕端悫之心,固合于道”,以为李愬是谪仙,其死当是数满归天而去。



朝臣类谪仙当以东方朔为始,他大隐金马门十八年,机智诙谐,深得汉武帝欢心,六朝小说将他附会为谪仙。李白也曾在唐玄宗朝为供奉翰林三年。所以,谪仙与在朝为官并不矛盾。像李林甫这样在盛世王朝为相二十年,同僚对他皆惧怕有加,一般人似乎难以做到;李愬作为一位将军,建立盖世勋业而又仁恕宽厚,也非凡品所能及,所以人们都把他们当作是谪仙降世。



七、为什么杰出人物被称作谪仙



世间的杰出人物,不是文思泉涌就是谋略超群,或者身怀绝技奇术,他们被称作谪仙,是我国神仙信仰的产物。



人总是怀有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在精神上对神灵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一方面当人们遇到困难时会祈祷神灵助佑,另一方面当人们解决了难题时,又感激神灵的恩德。人们想象在自身之上还有一种更高级的超人间力量存在,这种超然的力量需要人去感受和体认。



宗教为人类的这种需求提供了一个神圣世界当一个人完成了近乎不可能的事情时,人们也以神解读之,把他当作神或者他得到了神助。在我国道教神仙信仰的背景下,人们自然而然地把神异之事当作是神仙所为,把神异之人当作是神仙化身。神仙本在仙界,何以竟然出现在人间呢?有可能是神仙主动下凡,也有可能是被谪降到人间,他暂时被谪降到人间,却仍然是一个具有神异特性的人物,所以他才能完成别人不可企及的事情。



八、被贬神仙如何修道升迁



现以南宋著名道士、道教内丹派南宗的创始人白玉蟾祖师的修道思想为例,剖析道教中的谪仙观念。



1
以不同身份谪降人间突显才能


在白玉蟾的作品中,其自封的谪仙形象不止一种,在天庭被贬之前所担任的职务也不止一种。



他在《赠陈高士琴歌》中说:“我昔神霄西台里,雪肌玉肤冰霜齿。长歌一曲惊帝阍,解使八鸾舞神水……琼窟先生然我言,我是霆司笔墨仙。昔为东华校籍吏,屡亦舞笔灵君前。”这是一篇系统描写谪仙经历的七言诗,其中就提到了“神霄雷霆吏”、“笔墨仙”、“校籍吏”这三个主要职务。



以不同的身份谪降人间,这是白玉蟾谪仙观念的特点之一,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其修道、传道的需要。如在行雷法过程中,需要调动雷部各将兵,“神霄雷霆吏”的身份可以使其具有绝对的指挥权;而且他封徒弟为雷将雷兵,自己掌管其升降。而“翰墨仙”与“校籍吏”都属于文职官员,突出他具有文人才能。



2
神仙被谪到人间必经磨炼


神仙被谪到人间必经环境与内心的磨炼,谪仙是被贬谪到人间的。然而,人间也可作为修仙的洞天,只要勤苦修道,就能得道成仙。



对于在世俗间修道的道徒来说,不但要接受来自外在环境的磨炼,更要接受萌发于内心深处的魔障的考验,所以更需要把握住自己,否则就会与道疏离。无论多么险恶的环境和心魔,都是神仙被谪到人间必经的磨炼,也就是对救赎之路的寻求与实践。



在白玉蟾的谪仙观念中,救赎之路可以分为两部分,即修道之法与济世度人之路。



3
修道之人需勤修苦炼,便可早日回归


白玉蟾要求修道之人一定要坚信自己可以成仙。所谓“学道学仙须笃志,坚然一念无疑意”,既然因错被谪,想要成仙就要加倍努力。“我辈何人,生于中华,诞于良家,六根既圆,性识聪慧,宜生勤苦之念,早臻太上之阶。”神仙本是圆满之体,即使谪降到人间,仍然具有“六根既圆,性识聪慧”的仙质,所以只要勤修苦炼,便可早日回归仙界,这也体现了白玉蟾心性理论的特点。所以他说:“修真之士,诚心以立其志,苦节以行其事,精思以彻其感,忘我以契其真。”




4
修炼金丹方可实现永恒的回归


白玉蟾认为,早期谪仙事例中的自我修炼之法,无论是通过“梦”的方式,还是通过“步虚”,都只能得到短暂的回归,要实现永恒的回归,就要修炼金丹。白玉蟾在《金液大还丹》中明言“愿飞升于玉阙,必须修炼于金丹”,在《水调歌头》中也说:“昔在虚皇府,被谪下人间。笑骑白鹤,醉吹铁笛落星湾。十二玉楼无梦,三十六天夜静,花雨洒琅玕。瑶台归未得,忍听洞中猿。也休休,无情绪,炼金丹。”



从虚皇府被谪到人间,心中怀想着天上的种种情状,若要归还,唯有炼金丹,明确表达了炼金丹对于谪仙由人间重返天庭的重要性。而“炼金丹”主要是修炼内丹,所谓“自家屋里,黄金满地有谁知”,在《沁园春》中,他还指出炼丹的最好时间是冬至,这时一阳复来,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果。所谓“既这回冬至,一阳来复,便须修炼,更莫疑猜”。



5
传道济世也可以得道升迁


此外,传道济世也可以得道升迁。他在《木郎祈雨睨并注》中说:“辅我救旱助勋隆,雷神、风神、雨神、电神,助吾救旱。按《法书》云:救旱一次,以其阴功升转一阶,准活一百二十人。大旱过两旬者,迁三阶。”救民间旱灾一次,其阴功可转一阶,如果救持续两旬的大旱,功劳更大,可以升迁三阶。



6
天庭是白玉蟾心灵的家园


白玉蟾还有很多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这也是谪仙观念的一个重要体现。他在《神霄吟三绝》之二中说:“紫琼飞清都,翠云护绛阙,不见有星辰,俯视但日月。下世二千年,不敢向人说,吾已成金丹,留下飞仙诀。”指明自己在凡间两千年却不敢向别人说起,金丹已经炼成,于是留下飞仙口诀成仙。白玉蟾一直在寻觅故里,寻觅托付,寻觅自然人格与社会人格的双重安顿。自然人格的安顿之处是故乡,而他少时因罪离乡,现实的家乡带给白玉蟾的只有痛苦,所以社会人格的安顿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传统文人的社会人格的安顿在仕宦,白玉蟾已无缘此道。他12岁举童子科,然而因乘兴作诗,得罪主考官,前途尽失,所以感慨“世有千里马,可怜无王良”。白玉蟾是一个生命漂泊感非常强的人,怀有对“道”执着的追求,漂泊成为他的心中之忧。谪人的身份可令其漂泊的精神有所寄托,为其漂泊感找到一个可以言说的安顿之处,彰显其内心近乎仙人的高贵精神。天庭是他心灵的家园,他一生漂泊、历经磨难,只为能回到久违的故乡。
清和
发表于 2021-4-27 17: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2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937

回帖

1万

积分

上清三洞五雷经箓仙卿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12071

尊道崇玄勋章代号“楚人美”特别小组谨心勋章

发表于 2021-4-28 12: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4_318:}
人莫心高 , 自有生辰造化
命由天定 , 何须巧用机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5 16:47: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乙救苦天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首页|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官方微店| 正一上清天心派九天应元雷坛

GMT+8, 2024-11-30 08: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