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八月朔(八月初一),为天医节。此节在宋代最为兴盛,主要流行于中原山东地区,现今多已不过此节。
天医日、天医方、天医节都有什么区别
天医节是祭拜黄帝和岐伯等医者的节日,是一种民间的节日。而天医日则是干支历的日子,也就是三合局的后一位。比如寅午戌合火,那么寅之后为戌,午之后为寅,戌之后为午,所以寅月的戌日,午月的寅日以及戌月的午日就为“天医日”。
所以《历例》中说:“天医者,正月起戌,顺行十二辰。乃三合后辰,能使万物复生,损而复益。如正月建寅,三合为寅午戌,而戌为寅之后辰是也。余仿此”。因为三合局反映着某一种力量从出现到结束的过程,此刻之前就为天医日。
因此天医日就是正月戌,二月亥,三月子,四月丑,五月寅,六月卯,七月辰,八月巳等,当然有天医也就有“地医”。所谓天医方指的是方位,也就是正月六月和十一月的卯方,二月七月腊月的亥方,三月和八月的丑方,四月和九月的未方,五月和十月的巳方。
也有说正月起丑,顺序十二支,也就是正月丑,二月寅,三月卯等为天医,其实这是出生的那一刻所带的一种“病符”,并不是天医。当自身力量较弱之时,又没有吉星相助,也就是压不住“病符”,就容易导致人们小病不断,总是不顺。
这里所说的八月是以节气为准,是从白露节气开始到寒露之前的时间,也就是酉月。那么酉月的巳日为天医日,所以今年农历的八月十八己巳日和八月三十辛巳日就为天医日。八月的丑方位天医方,也就是说当日应去东北丑位寻医问药。
壹
节日由来
传说这一天黄帝向岐伯咨询医事,人间始有医术流传,故而后人将中医术又称为“岐黄术”。
《帝王世纪》记载:“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传说正是岐伯同黄帝合著了医书《黄帝内经》,从而开辟了中医著述之先河。岐伯是中国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被尊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由于年代过于久远,一般认为他是陕西岐山人。
宋代《路史》记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
而且,在这一天要收露水以明眼目,可使人眼睛清亮,一望千里;作天灸以除百病,天灸即“取百草露和墨,用著头点肌肤”;或用露水朱砂研墨点儿童额头心窝处。
八月初一的天医节便因此而来。
贰
节日习俗
祭祀
《潜居录》记载:“八月朔。古人以此日为天医节,祭黄帝、歧伯。”
自元代以来,官府也有祭祀。
元成宗元贞元年初,朝廷命令各郡县祭祀三皇,即伏羲、神农、黄帝,另外附祭黄帝的大臣俞附(上古医家,相传搜长外科手术)及其以下姓名见载于医书的十人,由地方官每年春秋两个季节组织祭祀活动,并由医师主持。
清代的制度中,京师太医院设有景惠殿,其中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并把歧伯、俞跄、伯高、少师、雷公、伊尹、淳于意、扁鹊、张机、华佗、王叔和、葛洪、孙思邀等人作为附祭。
各省都有先医庙,都要在每年春冬仲月上甲日,派遣官员前去祭祀。
天灸
山东民间又有天灸的习俗,早期用露水和朱砂,后来用露水研墨,点儿童的额头或胸腹,多行于鲁北和胶东地区。
民间会在黎明前到田野里采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时分用墨研磨成汁,使筷子沾墨点儿童的心窝及四周,谓之“点百病”。
食俗
临朐一带,八月朔采豆棵上的露水储存起来,民间传说这是龙的汗水,用来做饭可以医治百病。
当地还有用这露水和老桃叶作桃叶膏的习俗。
凌晨(日出前),用一块洁净的布,到豆地里采露水,把露水和老桃叶一起放到锅里,以破布鞋底为燃料,将桃叶熬成汁,捞出渣子,再将桃叶熬成稠糊,这就是桃叶膏。桃叶膏治疗腹中郁积病,十分有效。
沂南地区还有采摘马齿笕习俗,要采摘带露水的马齿笕煮来吃,据说可以医治痢疾。
济南地区在这一天吃黍米,称作“来丰糕糜”,鲁北地区叫“来丰糕”,阳信一带还献糕祭场,以祈丰年。
农历的八月也就相等于酉月,酉月开始于白露节气,此时金气已经逐渐增强,金气也就是秋季的凉气。在金气在作用下,空气中的湿气凝结成了小水珠,就是露水。所以此时的露水就是金气凝结的产物,金为白色,故而叫“白露”。
人生活在大自然之中,越适应大自然的力量,也就越顺利。露水就是此时此刻此地,大自然力量的结晶,所以《本草纲目》中说:“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
天医节的节俗中多次提到了露水。中医认为,秋季收集于花草间的露水性甘、平,是不可多得的佳品,特别适合用来制作治疗皮肤病和眼病的药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