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宇初《道门十规》指出:“符箓弥多,皆所以福国裕民,宁家保己。是以历代崇奉皈依者,皆获感应,随所祷叩,旋有异徵,其太上设教之验,信不诬矣。”也就是说,符法的功用一是用于祈福求祥、安邦镇国,这是它作用于社会的功能——福国裕民;一是用于驱邪治病、修道成真,就是它作用于个人的功能——宁家保已。这二种功能的融合,使符箓成为一种相当重要的中介——信物。正是通过符箓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沟通了道教、信徒与道教的联系,沟通了道士、信徒与历史、文化、信仰、社会、环境的联系,从而促进了道教及其信徒门对整个世界的认同和参与。这就是道教符箓的基本功用与文化要素。
法箓传授的对象相当广泛,除出家道士外,还可传给儿童、妇女、市民、奴婢、少数民族。《正一太上外箓仪》说:“家生蛮貊狄獠,随实言之,叩搏奉辞,先缘罪深,今生底下,甘苦在心,不敢有怨,虫草有幸,得奉道门,闻见善事,诚欣诚跃,某虽卑顽,谬知谨慎,夙夜尽勤,小心敢懈,贪生愿活,伏事君郎,承顺大家,仰希道祐,乞以休息,时治洒扫,君上赐与之物,豪分撰持,换易香油,给治净舍,今赍法信,请受符箓,伏愿明师,赐垂哀遂,谨辞。”这是为四夷之人开启的门户。
甚至许多帝王将相,也接受法箓。如北魏武帝拜寇谦之为师,“亲备法驾,而受符箓焉。自是道业大行,每帝即位,必须符箓,以为故事。”“后周承魏,崇拜道法,每帝受箓,如魏之旧。”(《隋书·经籍志》)入隋唐时,对法箓的崇信达到顶点,历代帝王亦多授箓。《三洞修道仪》说:“李氏革隋,太上告以受命之符,由是尊祖奉册,与国同休。故得芝坛蕊殿,罗布四裔,三洞科格,自正一至大洞凡七等,箓有一百二十阶,科有二千四百,律有一千二百,戒有一千二百,仍以四辅真经以佐之,为从凡入圣之门,助国治身之业。”
严格地讲,箓被称为“经箓”、“法箓”、“宝箓”,它的内容比符丰富、复杂,含义更加深奥,所用字体大多如“古文鸟迹,篆隶杂体”,有时还配以符图,故又可称为“箓符”。道教认为法箓记录了天官功曹、十方神真的名属,无论修身保命, 救治人物,召神通灵,都要借助法箓。《赤松子章历》卷一说:“汉代人鬼交杂,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鹤呜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师遂迁二十四治,敷行正一章符,领户化民,广行阴德。”
《正一修真略仪》曰:“修真之士即神室明正,然摄天地灵祗,制魔伏鬼,随其功业,列品仙阶,出有入无,长生度世,与道玄合,故能济度死厄,救拔生灵,巍巍功德,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经、金书宝箓为之津要也。箓者,太上神真之灵文,九天众圣之秘言,将以检劾三界官属,御运元元,统握群品,鉴骘罪福,考明功过善恶轻重,纪于简籍,校诫宣示之文,掌览灵图,推定阳九百六天元劫数,又当诏令天地万灵,随功役使,分别仙品,众官吏兵仪乘万骑,仙童玉女列职主事,驱策给待之数目,浩劫无究,太上十方至真众圣,皆互禀师资,结盟受授,从俗登真,永保生道,渐位于极。必使依科次第,明晓阶秩,详审义目,解其要旨,然后终行一一,宜依箓文,明科禁诫,安可率易,乃罪福得失之验,如其文也。且夫神符宝箓,其出自然,故于元始赤明浩劫之初、浑茫之际,空中自结飞玄妙气,成龙篆之章,乃元始神尊化灵应气然也。是以生天立地,万化明分,皆因道气与灵文也。”
符箓是信徒们从凡入圣的必需信物。凡皈依道门者。首先要拜师盟誓,领取符箓。一般而言,先从老师处领受护身符,遵守道教的五戒,即皈依道、皈依经、皈依师;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后再授法箓。《正一太上外箓仪》说:“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五戒八戒,然后受箓。受箓之前未受者受箓之后,依次受之,诵习通利,恒存思行,诸识不谬,忘则犯科。未受箓时,无所呼召。受箓之后,动静呼神,不行戒者,呼之不至。破戒之人,吏兵远身,还上天曹,考官便逮,致诸厄疾,公私灾横,撼轲衰否,所作不成,成功立德,舍暗入明,施善禳恶,以吉除凶,要在行戒,神即佑之。”
其重要性正如《洞玄灵宝课中法》所说:“箓者,戒录性情,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始登真。夫事悉两存,两存理无不通。箓亦曰录,三天之妙气,十方神仙名号,与奉道之人修行。故经云:生无道位,死为下鬼。俗士高人,有希道之心,未能舍世荣禄,初闭不可顿受也。且受三五阶,若修奉有功,然更迁受。上古真人,寻诸经记,唯受一二阶修行,便登上真之位,若多受不修行,又不会至理师,又不明修行之由,不能有益道,在用心须真,而又正修行契合,道无不应,其应如神矣。”
当然,道教的法箓不仅是皈依正道的信物,也是辅正驱邪、助国安民的工具。正如张继先所说:“吾家法箓,上可以动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龙虎,幽可以摄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脱生死,大可以镇邦家,小可以却灾福。”《正一法文科戒品》亦说:法箓的功能非常广泛,它“总统天地一切神鬼,诛伏邪魔,斩灭妖精,徵灵召气,制御山川,涤荡气秽,章奏传驿,通达神仙。”
一、什么叫“传度”?什么叫“授箓”?
“传”是传承的意思,“度”是度化的意思,凡是有道教信仰的人,首先要有师承,由师傅引进道门。经过传度后,即取得了由凡入圣的第一级阶梯,就有了师承、道名、字辈,也就是说,终生有了信仰的依靠。传度之后,经过若干年的修炼,积功累德,就能取得授箓的资格。法箓是道士应持之典,也是对修道者功行修持的认定,故升授、加授均有严格的考核程序。同时法箓又是道士行法的凭证,只有授过箓后,才能召唤箓上神兵将吏护法显灵。未授箓者,行法不灵,吏兵远身,如强行施法,不但不灵,且自身反遭天谴。
其次,道士修持一生,超凡脱俗,一旦羽化,即可凭箓登仙,颁以仙职,免除冥府地狱之苦。什么是箓?《真经解》云:“箓,录也。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摄天地灵祇,制魔伏鬼,随其功业,列品仙阶,出有入无,长生度世,与道玄合。故能济度死厄,救拔生灵,巍巍功德,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经、金书宝箓为之津要也。
箓者,太上神真之灵文,九天众圣之密言,将以检核三界官署,御运元元,统握群品,鉴陟罪福,考明功过善恶轻重,纪于检籍校戒宣示之文,掌览灵图,推定阳九百六天元劫数。又当诏令天地万灵、随功役使,分别仙品,众官吏兵,亿乘万骑,仙童玉女,列职主事,驱策给侍之目,浩劫无穷。”
盖箓本是道士之中秘密传授的文契,箓中有仙童玉女、将军吏兵等众,可供法师驱策。是以玄坛科戒中有一条就是道士不受箓职的,不能为人章醮。因为没受箓职的道士,本无灵官将吏可供役使,天曹无名,纵然章醮亦不灵验。《正一威仪经》云:“当诣师受斩邪符箓。不受之者,魔精鬼妖,横见干犯,兵病所侵。受之者,诛邪伏凶,万神潜藏,土地山川,侍卫送迎。”如果这些人,僭越无礼,窃取衣冠,效仿法师替人章醮,召神遣将,不唯不灵验,并且有罪。可以这样说,道箓的传授,其实也是法的传授。
《正一威仪经》云:“经戒符箓,不诣师受,行之不神,反得偷盗之罪。须诣师受,依法修行。”箓的内容包括很多,古真云:“经为箓之体,箓为经之用。”古代道门传授,不仅仅是授箓而已,还包括经、戒等。
按《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箓拜表仪》云:“臣等已参初法,修奉护持,今年某月某日,蒙师某君于某宫观,传授道德青丝金纽,紫虚宝箓,及真经上下、河上公章句、想尔要戒、存图、传诀、朝仪、斋法,三日限毕,拜谢恩朱表一通”云云。故知授箓的内容包括很多,不仅仅是箓与职而已,还有经、戒、法、诀等等。授箓只是言其大要,举一以概其他也。《正一修真略仪》云:“世人受道经戒,佩服箓文,纵未能次第修行,亦已不为下鬼,轮转不灭,与道有缘,而况亲行之乎?”
二、传度、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
传度和授箓是道教千余年来形成的一种传承规范,其主要意义有:道教是从中国远古的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延袭发展而成的宗教。道教的一切规仪,无不体现着法天地、敬神明、尊祖宗的教义思想。师承法派是中国本土宗教的独创。在民间,宗枝传承则称为“字辈”。
佛教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之后,也有师承法派。这种师承法派,既体现了古代的宗法思想,也从一个侧面记载着宗教的传承历史。道教正一派的授箓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传授经箓。笼统地说,称为“道、经、师”三宝。道经是道教宗教信仰的基石,无“经”则无“教”。
所以《道藏·正一部·传授经戒仪注诀》要求道士“研习经文,施行善事,存念宗主,不忘须臾”。又云“今撰正文,传授十卷,并见真经,同出圣口,见善劝行,无所致惑”。正一派的授箓,不是单纯是授给一个法职,而是对道教以道为本,以德为用,劝化行善,济国利民的教义思想的宣教。道士受箓,根据各自不同的修持,发给相应的职牒,首先,作为正一派道士必须受箓,不受箓就无法遣使箓中的兵将听命法坛。这是宗教神学观在授箓传度中的体现。
《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称:“未受箓时,无所呼召,受箓之后,动静呼神。不行戒者,呼之不至,破戒之人,吏兵远身”,这就是说,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职,否则,不但所施道法不灵,自身反遭天谴。不同的箓品,体现着不同的修持和功力。授受了相应的箓品,又规范了相应的品德情操,成为一种行为的约束力,故《云笈七签》云:“箓生通过受箓,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
正一派的道士,通过授箓,或云游参访,或立观度人,又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宗枝,这是道教之所以深入民心,壮大发展的关键。师徒相授是道教传承的传统方式,教内,只有持箓者方可为人之师。
三、传度或授箓后有什么好处?
道士和受了信士箓的善信在传度之后,已经取得了道位,对于督促自身勤加修炼,增长道教知识均有很大帮助。按照《道门十规》的要求,可以云游参访,参拜名师,度己度人。授箓之后,明证法位,名籍仙曹,可以为人举办法会道场,召唤神兵神吏,均有征验。授箓的道士和受了信士箓的善信只要一生从道,不犯科积愆,不犯国法,多积功德,到登真之日,就有通关文牒,免受冥府轮回之苦,身入仙班,永侍三清圣祖门下,还可荫佑子孙,步入正道,免遭灾难。道教认为,世人不论贵贱,佩受不同的道教法箓,就可以有延生度厄、保命护身、祛疾避灾、降福祈祥、辟除魔魅、驻世长年等作用,死后也不会沦为下鬼,能够飞升仙境,故而除了道士四部法箓之外,普通信众也可以依自己不同的需求还请受信士箓。
翻阅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几千年来皇帝、皇后等皇亲国戚求受法箓的记载也常常得见,代不乏人,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那些曾经受过箓的皇帝、皇后。
北魏皇室受箓史上最早以帝皇之尊求受法箓的应该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史载:“太平真君三年,春正月甲申,魏主备法驾,诣道坛受符篆,旗帜尽青。自是每帝即位皆受箓。”太武帝在寇谦之平城献经后,欣然改元“太平真君”,并在平城设天师道场,亲往道坛接受符箓。以后的北魏皇帝每当即位时都沿用这个仪式,受道教法箓,以示向道之意。
唐代皇室受箓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后,最为著名的即是唐玄宗受箓之事。开元九年,唐玄宗李隆基遣使迎上清派高道司马承祯入京,“亲受法箓,前后赏赐甚厚”,及其还山,玄宗赋诗相送。而据《茅山志》中记载玄宗除了依司马承祯受箓之外,还曾经礼茅山上清派十三代宗师李含光受三洞经箓,《茅山志》卷11《上清品》“十三代宗师李含光”曰:“(天宝)七年(748)三月十八日,玄宗受三洞经箓于大同殿,遥礼度师。赐号玄静先生,法衣一袭,以申师资之礼。诏刻石华阳洞宫以志之。”唐诗中“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即是形容唐玄宗受箓的名句佳篇。
而唐玄宗之后的唐僖宗也曾经依上清派十七代宗师吴法通受大洞经箓,《茅山志》卷11《上清品》“十七代宗师吴法通传”曰:“僖宗乾符二年(875),遣使受大洞箓,遥尊,称为度师,赐先生号”。而其实有唐一代,以皇室之尊受法箓最全、箓阶最高的并非这两位皇帝,而是唐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生于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唐睿宗第十女,玄宗胞妹,原名隆昌公主,法号无上真,字玄玄。史上称玉真公主“四升仙阶,五授真箓”,称为“上清玄都大洞三景法师”,为当时皇室成员入道之最。《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碑文记载:玉真公主“年甫二八,当景云之初始,受道于括苍山罗浮真人越国叶公,其时老君为亲降法坛,纡驾三刻,言以口授,义以神融,故其玄章隐诀,代莫得而闻也。” 此处的叶公,即唐代著名高道叶法善,公主十六岁最初入道即依叶法善而得修行之法。而相隔一年之后,玉真公主即举行受箓大典。
宋代皇室受箓宋代皇室受箓,最著名的应该数北宋真宗之章献皇后刘氏受上清箓的事迹,在《道藏》还专门有《章献明肃皇后受上清毕法箓记》一文详载此事:“就江宁府茅山崇禧观,开建上清皇坛预启玉录道场七昼夜,散日设醮三百六十分,依科传受。讫别设谢恩道场三昼夜,设阖山道士女冠大斋一,中投送金龙玉简,金环玉鱼于华阳洞,骛洞金山水府,于以告盟七圣,于以致诚九清,伸授受之仪,罄师资之礼也”。
明代皇室受箓宋之后的明代,崇道受箓之风气依旧浓厚,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有6位皇帝命张天师七进太上延禧箓, 据《皇明恩命世录》载:明太祖于1366年,敕张正常天师“命进太上延禧箓”;明成祖于1408年,敕张宇初天师“命进太上延禧箓”;明宣宗于1429年,敕张懋丞天师“命进太上延禧箓”;明英宗于1437年,敕张懋丞天师“命进太上延禧箓”,又于1459年,敕张元吉天师“命进太上延禧箓”;明孝宗于1499年,敕张玄庆天师“命进太上延禧箓”;明世宗于1522年,敕张彦頨天师“请太上延禧诸阶法箓以进”。
清代皇室受箓清代因为皇室历来崇奉藏传佛教,故皇室受箓之事稍歇,1983年日人大渊忍尔在《中国人の宗教仪礼》一书中刊布了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藏乾隆十九年(1753)五十六代天师张遇隆授予和硕诚亲王允秘的经箓,方才了解到清代皇室依旧有受箓的存在,填补了清代皇室受箓的空白。
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开坛法语》中曾说:“吾家法箓,上可以动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龙虎,幽可以摄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脱生死,大可以臻邦家,小可以却灾祸。”
道教的法箓有如此的功效,故历代皇室皆慕其效验而请受法箓,其中虽然未必人人皆有修道之诚,但其慕道向道之心,可见一斑。故吾辈今日,有机缘得受法箓,更应以此为起点,勤加修习,得之在修,失之在堕,终有功成之时。
四、箓的基本功能有三:
一是作为入道和晋升法职的主要标志,二是防身保命,三是召神行法。道士所受之箓有如帝王所获天降祥瑞(包括宝石、玉、剑、镜等实物和图箓等),后者可以证明帝王统治合法或确认帝王得受天命,前者可以证明受箓人已合法取得召神之权力并受箓上神祇将吏之保护。道教中与箓密切相关的是符和经。箓与符有区别,但也有联系,故通常连称为“符箓”。箓与经也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中古时代的道教传授仪式是经、戒与法箓合并授受,宋代以后又将经与箓搭配使用,故也将箓与经连称“经箓”。
五、民间信士常受的法箓
按照网上关于一段民国时期,信州上清镇天师家眷卖箓的采访,说是卖的最好的是观音箓和财神箓、文昌箓三样。盖道教认为箓中神将会保护奉持佩戴宝箓的信士弟子,所以箓也具有符法的功效,是以玄门又以符箓连称。据《太上正一盟威法箓》的记载,其中就有《太上招财镇宝秘箓》,据考证,约出于南北朝时期。
“盖东海青童君之秘诀也,灵文隐秘,凡无所观,昔黄帝于太白山,亲承西王母玄女奉受,乃获富贵而登仙。”“宝箓招金召银,钱帛日增,五谷充盈,奴婢保宜,田蚕倍收,商贾有利,买卖倍还,财去复来,保护家门,贼寇无伤,凶徒恶侣,慈心相向,奉受修行,家门富贵,男忠女贞,年长命还,福荫后胤,官禄日增,仕君得意,人所爱敬,出入远近,四路开通,官私敬仰,万恶不忏,龙蛇虎兽,永自潜伏,五瘟疫鬼,远摒千里。”
六、箓职的品类
按《赤松子历》所载:“汉代人鬼交杂,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师遂建二十四治,敷衍正一章符,领户化民,广行阴德”。是为五斗米道授箓之渊源,故知其所来者久矣!法箓凡二十四品,故祖天师宝诰云:“二十四品秘箓,普度后人”是也。授箓本为正一盟威道之事,所以分别人鬼之途,以定尊卑品阶,道士佩箓,其箓中神将,听其差遣,为之护法。自天师迁于洛阳之后,再迁于江西龙虎山,天师道的信仰也逐渐在全国传播。上清派与天师道有密切之关系,其祖师魏夫人为天师道祭酒,《登真隐诀》中的修炼方法和《正一修真旨要》所提到的非常相似,如服日月光芒、恶梦吉梦咒、明耳目诀、青牛道士存日月诀等。并且陶弘景真人引书就包括《真诰》,而《真诰》之中也多次提到天师和黄赤合气等。
《卷五·经教传承部》云:“今道门以经箓授受,所自来远矣。其昭彰尤著,使吸绅先生不惑者:自晋兴宁乙丑岁,众真降授于杨君,杨君授许君,许君授子玄文,玄文付经于马朗。”故知早期上清派之传承,即以经箓为主。上清派吸收了天师道授箓的传统,并发展了自己的箓职,是以后世洞渊、神霄、灵宝各派,皆有自己的箓职,没受箓职的道士不能称为真正的道士,不能行科法。
《正一修真略仪》中有“上清箓二十四阶”,各位可以参看。而上清派也自称受天师正一之法,这些都足证上清派与天师道的渊源。民国年的时候有海外道士诣天师受法箓,天师以清微派箓职授之,足见在民国年的时候,天师府还保留了各派的法箓。只是如今上清、灵宝、清微各派的符箓,皆已失散(有些民间还有),无论各派道士来受箓,一律以正一盟威箓授之。这些其实是不对的。
七、授箓的意义
甲、箓是经法的传承箓的传授,其实也是法的传授。《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云:“法师法师止受都功职箓,或升玄阳光等箓,却不受盟威箓;或只受都功职箓,及中盟五雷法箓,不受盟威箓;或只受都功箓及上清箓,不受盟威箓;或只受都功箓,不受盟威箓;或只受盟威箓,不受都功箓。并不许开建灵宝斋科,盖出三五正一官吏二箓,不备受则出官有碍,皆不可行斋事。”故知箓职,既是道士的品级象征,也是道士神权的标志。
谨按《天坛玉格》云:“受箓之士,但欲职高而金宝效信,受上品法箓,殊不知经中分别称载,法与箓相背,则不灵。如行天心法,合受三五都功箓;行雷法,合受高上神霄箓;行灵宝法,合受紫虚阳光箓及灵宝中盟箓;行天蓬法合受北帝伏魔箓;行六丁法合受九天玄女箓;受玄灵式合受北斗箓;行天枢法合受上清回车毕道箓;赵侯南法合受赵侯南箓;行出神入梦法合受盟威箓;行三官法合受三官箓。以上诸阶,皆以本箓为职。法箓相违,社庙窃笑。”足见各派道士,奉行的法不一样,则所受的箓也是不同的。
这些是因为在宋元以前,各派的法箓都是在自己门派内部传承,和其他门派的法箓有所不同。而自宋元以后,天师主掌三山符箓之后,仍然是完整的接受各派的符箓,所以能够根据道士的法脉不同,而授以不同的箓职。然经十年浩劫之后,法箓散失甚多,如今虽然在天师府的努力下恢复了部分符箓。近几年又改变有箓无职的情况,但是有些门派,比如神霄、天心、清微等派的符箓,天师府仍然是没有完整的符箓授于这些道士的。所以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不能因为自己没有完整的箓职,就说这些门派已经消失了。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又《续仙传》云:“闾丘方远,字大方,舒州宿松人也。幼而辩慧,年十六,精通《诗》、《书》,学《易》于庐山陈元晤。二十九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泽奇之。后师事于仙都山隐真岩刘处靖,学修真出世之术。三十四受法箓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真文秘诀,尽以付授。而方远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每披卷,必一览之,不遗于心。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这些都足以证明,授受法箓是道教各派传承的重要活动,并非一派所自专也(自唐宋以来,兴起的钟吕金丹道,又以丹道口诀为主,不以驱遣鬼神为事,如紫阳真人在成都酒肆遇异人传授金丹秘诀,而无法箓之传成功,学道者不可不知也)。
乙、箓品与道士法职之品阶自宋朝以来,斋醮大兴,道教逐渐有一套完整的神仙体系,和行科之臣的品级制度。如《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就提到了天枢院品秩、驱邪院品秩、玉府品秩、神霄品秩、女阶品秩等。大抵按照人间朝廷的制度来的,有些天官的名字也和人间的相仿。如《神霄品秩》云:“太平辅化仙士玉天洞景法师,兼紫薇掌法,知南北二院事。从八。”《天坛玉格》又规定了法师《迁转功劳格式》,大抵以度人为功德,因功德之高下,而升迁不同的品秩,如果年内功德确实很多,许其双转,即升两级。无功则守旧,如果有过则应当赎罪。然而又与法师之箓职有极大之关系,《天坛玉格》云:“七品以上,不受盟威箓不许任之。五品以上,不受洞渊箓不许任之。四品以上,不受神霄箓不许任之。三品以上,不受大洞箓不许任之。”
故知法箓,对于道士修行之重要也。丙、法箓与道士之修行《云笈七签·卷四十五·秘要诀法部》云:“箓者,戒录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后登真。”箓,也包含戒律在其中。道士未受箓,先受戒,就是先断绝其恶根,不再造业,然后再受箓,而求仙道也。“夫事悉两存,则理无不通。箓者,亦云箓三天妙气、十方神仙、灵官名号,与奉道之人。
《修行经》云:生无道位,死为下鬼。若高人俗士,有希道之心,未能舍荣录,初门不可顿受,可受三五阶。若修奉有功,然更迁受。上古真人寻按经箓,唯受一二阶,修行便登上真。多受不会至理,师又不明修行之由,于身未能有益。”比如有人,受《上清大洞九微八道大经妙箓》,若能按此经箓上行持,久久自有应验,便可超升上清仙境。有的人只求多受法箓,不能精进修行,是得不到实在的益处的。上清派之传承以经箓为主,而经箓之中又多含有修行之法诀。如《上清丹天三炁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就是说的飞步南斗六星的法诀,配以符图。而《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洞真八景玉箓》,则包括“大洞真经三十九章、太上大道君八景玉箓、八风徘徊帝一之道、太丹隐玄回元五通、十二上愿、玄母八间、先进洞房金华雌一九玄列纪、灵书紫文、镇生五脏琅玕华丹”。所以《云笈七签》说古人“唯受一二阶,修行便登上真”,并非虚言也,在于道人能够切实修行。
古代道教传承注重秘传,如果修道之人,没有受箓的话,是难以知道这些修真之秘诀的。符箓为上天之隐文,可以招遣鬼神,若道士受箓之后,鬼神听命,天上星真下降精气于箓生身中。黑簿除名,玉箓上号。群妖稽首,魔王送迎。所以古代道教之传承,以受箓为最关键也。今欣逢太平盛世,玄风普被,遐迩皈依。然因劫数之运,法箓失传,或在民间,亟需整顿。有些道众,对于道教授箓,缺乏认识,故宜汲汲讲求也。
八、安、阅、缴箓
从道教的传承来说,学道与修道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靠“授受”,如天师府举行授箓,由箓坛大师带领众箓生通过这个仪式来领悟道教的义理及其精神。另一方面要靠自己去“修”和“悟”。入了道门以后,要自己去修学、自己去体悟“道”的精神。
甲、安箓
所谓安箓,即箓生在经过授箓仪式之后,将所得到的法箓装入木匣或用布包裹之后安奉于自己的法坛的步骤。通过朝夕香火供奉法箓,祈祷箓中官将可以随坛驻扎,并在今后的演科行法过程之中扶持箓生,使其行持有验,而在所得到的法箓及其他副卷之中,也有一些文牒需要箓生带回家中当坛焚化、昭告阴阳,以及居住地所在领域的正神。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安箓的一个部分。
乙、阅箓
在坛中安箓之后,箓生终其一生都需要进行阅箓仪式。唐代杜光庭在《太上正一阅箓仪》中提到:“凡授正一法箓,常以甲子、庚申、本命、三元、三会、五腊、八节、晦朔等日。……道士及种民其日须清斋入靖,……先展舒法箓于几桉之上,……上香存注,一一如法,不可阙也。”当然后世因为种种条件所限制,一般阅箓多选取一年一次进行。阅箓意义有二,其一是通过唤出箓生身中诸神以传香达信,进而请出箓中所存之天真,以及箓中官将,并对他们供养如仪,感谢他们对自己的护持,表感恩犒劳之意。其二则是通过阅箓,存思箓中官将,与自身五脏六腑混合,并降布真气于自身,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且通过阅箓存思,还可以请箓中官将,调节自身阴阳,以及其他不利不顺不吉之处,保命护身、却病消灾。故阅箓对于箓生授箓之后意义重大、不可不察。
丙、缴箓
最后一个重点即是缴箓。缴,意为缴回,即缴回箓生原先所授的经箓。六朝《洞玄灵宝三洞奉道戒律钞》卷五记载:“其正一符箓及诸券契函盛,随亡师所在山谷或墓内,别作坎安置,余皆不得辄随身去”,而《正一威仪经》中亦有记载:“正一符箓,券契环剑,布襄盛之,随身入土。”现在一般来说缴箓都采取火化的方式。缴箓可以分为“生前预缴”和“命终缴交”两种。生前预缴主要是因为箓生害怕日常奉道不周,或命终之后无人缴化,故在授箓后即择日缴化。而命终缴化,则是在箓生百年羽化之时,此时将箓生之前所授的法箓,阴阳合同牒,以及所颁赐各类诰命,关文等一起缴化,而授箓时所给予的法被,也需要依照内密加以填写、盖于身上,使得箓生可以有所依凭、顺利登真。即所谓“阴牒随箓焚化,阳牒付身执照,俟在百年身谢太阴之日,报此阳牒前到攸司比对,合同相同,请领功勋,人天授用”之意。
九、法箓是极其珍贵的,故当珍惜之
正一法箓是从老祖天师就开始的,老祖天师得太上亲授正一盟威之道,其中就包括正一盟威法箓。《赤松子章历》中说,“汉代人鬼交杂”,就是因为巫觋鬼道流风严重,这里的“鬼道”就是巫道。而且是“精邪遍行”,到处出现各种邪伪的现象,如妖精、邪魅等。
太上为此亲降于鹤鸣山,授祖天师《正一盟威符箓》,用它来救治人物。《道藏目录详注》中也说,太上亲授祖天师的这个秘箓是用来开教度人的。所以,传授法箓即是通过授箓来开教度人。但又是以什么来开教呢?道教秉太上教化,自然是以太上道祖的精神、义理来开教。度人,自然便是实现道教开教的目的。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三元传度普说》中也说,正一法箓是太上亲传于祖天师,所降的盟威诸箓,一方面“盟誓外邪”,一方面“内正一炁”,对外要驱除邪魔歪道,对内要修行自己。《天师教戒科经》中说:“修行正身,真气来附,邪恶皆去”。我们按照正道去修行,自然就会有真气来附到自己的身上,邪恶也就离你远去,勤持于“内正一气”之功,自然得成正真。
在《云笈七签·秘要法诀·明正一箓》中记载:“箓者,三天妙炁,十方神仙,灵官名号,与奉道之人修行。”授箓是把上天的仙官、神仙的内秘与名号等不公开传的内秘的书文传授给奉道者,以方便奉道人去修行。通过授箓,道人就可以以此作为修真的法门、升真的航梯,在世累积修行功德,最后可成为仙宫的神仙灵官之一。
因此,“箓”是引导人们修行的标准,更为正一道人身超三界之后所得之神仙职位提供了明证。因此,道教授箓是一项极为庄严的宗教仪式,其所涵盖的在世修真理念也正是道教之宗教精神的集中体现。
从意义上讲,授箓是大众领悟大道的一种方式方法。通过这样一个仪式,可以使正一道人先于其他人有了升仙登仙、修道得真的法梯与航船。福德深厚方能得遇大道、得授法箓,故当珍惜之。
编辑整理:于子申道长
版权归全体道教所有,欢迎转载使用。
整理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整理人。
文章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正一上清天心派九天应元雷坛jiutiam999!原文链接点击:https://mp.weixin.qq.com/s/b3ZdQQAmrJqCkxFgWc69ag!欢迎关注正一上清天心派九天应元雷坛微信公众号:jiutian999公众号不定期发布道观活动和详情,发布道教知识与民俗知识、传统文化。周易术数、风水堪舆、道法符咒、道家文化、道医养生、宗坛雷坛活动等!⊙龙悦道长微信:zxy1110zzz⊙龙悦道长电话:189 0442 1667 微电同号⊙微店法物流通处:清微书院⊙新浪微博:正一上清天心派九天应元雷坛⊙腾讯微视:天心翊灵于先生⊙百度贴吧:神霄玉府正一上清天心派九天应元雷坛论坛地址:www.99999tian.com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