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8-19 11: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在‘环球科学’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篇题为《大半夜刷手机不睡觉,不只因为你自制力不够》的文章(发于2022-08-17 09:26)。这篇文章科普了“睡前拖延”(bedtime procrastination) 这一概念:在2014年,荷兰社会和行为学科学家弗洛尔·M·克勒泽(Floor M Kroese)首次使用了“睡前拖延”这个名称,并将其正式定义为:第一,主动拖延睡觉的时间;第二,熬夜缺乏合理的理由;第三,能意识到这种拖延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由于没有明确的研究,睡前拖延发生的频率仍不清楚。但关于该现象的研究之一、克勒泽和她的同事在201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至少表明了,睡前拖延是非常普遍的。他们在荷兰的调查发现,许多人每周是少两天在日间感到疲倦。而在那些每周至少一天睡得比计划时间更晚的调查对象中,有很比例的人认为这总拖延已经是行为问题了。另外,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的心理学家 让娜·屈内尔 (Jana Kuhnel)和她的两位同事在2018年于《心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现实,睡前拖延在德国也十分普遍,德国人晚睡的频率和荷兰的调查对象有相似性。不过也不用急着下结论,屈内尔接着说,这项研究的人口样本并不是非常具有代表性。
虽然个体组要的睡眠时间有所不同,但专家建议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9小时的睡眠。与这一标准相比,2021年Statista全球消费者调查对1000人的调查结果现实,18岁以上的德国人当中有接近一半的人睡眠时间都太短了:大约2/3的受访者在工作日的平均睡眠时间为5-7小时,15%的受访者达到了7-8小时,仅有3%的人工作日睡眠时间超过了8小时。睡眠过少的原因因人而异。在2017年的一项德国调查中,最常被提及的晚睡原因是在夜间使用媒体。鉴于这部分人本身是想要早睡的,他们的行为其实就是睡前拖延。
是什么原因使早睡变得这么困难呢?两大主要因素分别是个人性格因素(自控力)和昼夜节律因素。
关于个人性格因素:
克勒泽和她的同事在2014年的论文中认为,睡前拖延和自控力有所关联:自我调节能力(self-regulation)较差的人会有更多睡前拖延的情况。另外,研究人员发现睡前拖延的人也更倾向于推迟其他的事情。克勒泽和她的同事在2016年出版的《拖延症,健康与幸福感》(Procrastination, Health, and Well-Being)中给出了对这种现象最简单的解释——低自控力其实是一个潜在人格特质。低自控力会让人拖延枯燥乏味的任务,同时也无法完成有趣的活动。如果自我调节失败,就会出现“意愿-行为差距”,即个人意愿和实际行动之间产生差异。这常出现在对健康有益的行动中,例如有些人希望多运动、吃得更健康或戒烟,但却做不到。
关于昼夜节律因素:
在2018年发表于《心理学前沿》的一项研究中,屈内尔和她的两位同事对来自不同行业的108名员工进行了调查,探究自控力对睡前拖延的影响。这三位心理学家同事也分析了另一个因素——受访者的昼夜节律,或者叫“时型”(Chronotype)。调查结果显示,与早鸟型相比,夜猫子型的人更容易出现睡前拖延。“需要早起工作的夜型人是被迫去适应晨型人的时间表,”屈内尔说,“但夜型人要到更晚的时间才感到困倦,所以早睡对他们来说会更困难。”这让夜型人更频繁地经历睡前拖延。屈内尔表示:“我们的发现反驳了之前流行的理论,证明了睡前拖延并不只是自控力缺乏导致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