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阙台主 于 2025-4-3 17:59 编辑
去年因为机缘巧合找到一本名为《道德真源》的书,内容大抵是和《炁体源流》类似的丹书、经注等,但是一直搁着没看。前几天无聊随手翻了翻读了读,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此书年代不详,撰人不详,但书中“玄”字缺了右下角一点,想来应是避讳。避讳的方式有缺笔和改字。缺笔即是书中这种,少写一笔用来避尊者或长者名讳。而改字就是取与原字相同或相似的读音字,例如“桓”字可用发“团”音的字来代替。而“玄”字避讳,我猜测可能是避康熙的名讳,而在《康熙字典》中,“玄”字也是缺笔的写法,那么此书可能至少是康熙年后的版本。
然而此书第二册中在写“玄关”、“玄牝”一词时,却使用了另外的写法,即“糸”字去掉“小”的两点。不知道为何同一本书里为何要采用两种写法,可能不是出于同一人之手或者是其他原因吧
这种写法并非空穴来风,在《集韻》163页第06行第06字有载。只是这种写法在搜索引擎上并不能查到,只有使用特定的古汉字搜索才能找到出处。
而此字又是从金文演变而来,有据可考。
不得不感叹网络时代想学习确实容易许多,从这本书来讲,现藏于天一阁(因为书上有天一阁的章),然而天一阁只藏有第一册,完整本为两册,在哥伦比亚大学公开的网上图书馆可以查到。而从这个字来讲,基本只能搜到“玄”的金文写法。感谢在此过程中为我提供帮助的所有热心网友。诗以赋兴,文以载道。文化传承过程中也包含着演变,而能追本溯源,有根可寻,实在是一件幸事,感叹我国文化深厚底蕴。也庆幸如今不用再刻意避讳,方便了学习。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孔乙己的一句话:你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吗?
(本人学识浅陋,以上观点均为个人观点,有不正不当之处请包含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