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
读经要有侧重,得悟经中所蕴,方可另读他经。入门可如文中所言读阴符、道德、清静三经。亦可反复诵读《道德经》、《度人经》、《三官经》、《北斗经》、《日诵早晚课》等五经。在悟透入门经书的基础上,可通过各人心意不同,按自己性情,采用一、二本经书,以通达后天之禀性,切不可广泛涉猎。到此为止,进入收养阶段,不可再博闻强记,徒为谈资或落于世俗学问。这三个阶段,以心为引,以诚为路。发心向道,心中有道,身体行道,百无禁忌。祖师爷不会计较奉道之人的所谓繁冗礼节,修道也不需要那么复杂。
所有道士,入道前都需要皈依道经师三宝。
皈依无上道宝,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脱轮回;
皈依无上经宝,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
皈依无上师宝,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
《道教三洞宗元》说: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故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
三宝君传三洞真经,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洞又总成七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后四者为辅经,太玄辅洞真、太平辅洞玄、太清辅洞神,正一总辅通贯。道教统称之为三洞尊文,七部玄教。
贰
每一位信众、道士对于经书都有自己的见解认识。千年传承至今,《道藏》汇编历史所有道书,竟有5485卷(数据来源于明朝正统、续《道藏》)。这些道书除了三十六部尊经,其他大多是历史上前辈仙师对尊经的理解和修行体会。
然,对于修道弟子,是不是要熟读甚至悟透这5485卷道书,大可不必,也几乎不可能。每个人见识不同,所以领悟道的方法、途径也自然不同。学道悟透三部经书足矣,其他道书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经历自行选择,亦或者作为修道参考。
“修行人先要明自己本分事,次要通教化。若本宗不通,如人无目,不分道路,举足差讹;若教化不明,如人有目而坐黑暗中,则有偏执我见。须要俱通,方得圆应;若俱不通,如大暗中坐而又无目,何时得出也?”
祖师曰:学道者,不须广看经书,乱人心思,妨人道业。若河上公《道德经》,金陵子注《阴符经》,时看亦不妨也。不如一切不读,觜卢都地养气,最为上乘。
尊师的遗世颂也证明了这一点:“平生不解道诗篇,锹镬为朋四十年。稍通阴符三百字,粗明道德五千言。”
尊师临终令弟子诵《清静经》(令侍者焚香,命众诵《清静经》,先生危坐澄听。甫竟三过,枕左肱而逝,春秋八十有四),可知《清静经》的重要。且,《清静经》中的“清净”是修行的基础、核心,不可不读。修得清净,神通自生。
叁
清和真人直言此三经为门众必学要典:“圣贤广说详说,欲人知而行之。……若云便当绝学,圣人何为说五千言?道人虽未能广学,《阴符》、《道德》、《清静》三经,又岂可不学。”
读经要点:《立教十五论》论学书章指出:学书之道,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采意以合心。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采得趣,则可以收之入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若到此,则可以收养,不可驰骋耳,恐失于性命。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虽多看书,与道何益?既得书意,可深藏之。
修行关窍:万事、万物皆有道,重点在于发心。发心向道,心中有道,身体行道,百无禁忌。祖师爷不会计较你的所谓繁冗礼节,修道也不需要那么复杂。
以道为师,以经为师,以自然为师,以天地为师。蒙祖天师指引,学道修行,略有体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