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农历四月廿八日,至妙至神 天医药王丨恭贺药王孙思邈真人千秋圣诞

药王孙真人,名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享年百余岁。
孙真人曾于北周宣帝时隐居太白山,后期隐居终南山,行医修道终身。北宋崇宁二年,赠封为“妙应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中国道教药王信仰之一。
孙思邈孙真人对我国的医学有很大的贡献,他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故后世尊之为药王,农历四月二十八是药王孙真人圣诞,医道药行同仁及广大百姓都会于此日集会药王庙,焚香祭祀,顶礼膜拜。
天医药王,位证真仙
唐高宗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时年已百有余岁的孙思邈,于清晨沐浴后,俨其衣冠,端拱以坐。叫来堂下子孙说:“我为世人所逼,隐于洞府修炼,将升无何有之乡,臣于金阙,不能应召往来。”孙思邈遗嘱,令弟子对其薄葬,不藏明器,不奠牲牢。停尸月余,颜貌如生,色润不改。入敛就棺时,发现衣裳空空,在场的人这才省觉,其早已炼就尸解上道,位证真仙了。
宋徽宗曾封其为“妙应真人”,孙思邈祖师在道教尊为“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医大圣”、“药王孙大真人”、“开元普度天尊”、“感应普救天尊”等,居天医采访院药王妙济宫、九天保莲宫。
据《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道教好道布医的神祇,在上清天医院中都有神职,共辖天医十三科。
其中,疗虎针龙天医孙思邈真人掌大方脉科,其余十二科分别为风科(金匮玉函天医张仲景真人)、眼科(归正派法天医王焘真人)、产科(云林神谷天医龚廷贤真人)、小儿科(保元寿世天医周扬俊真人)、外科(神宫妙手天医华佗真人)、耳鼻科(医学入门天医岐伯真人)、口齿科(九九难经天医卢之颐真人)、伤折科(丹溪心法天医朱震亨真人)、金簇科(医学全备天医刘完素真人)、砭爇科(推明内外天医李杲真人)、疮肿科(制药灵妙天医雷敩真人)、书禁科(博览统删天医葛洪真人)。
后世常以针龙砭虎之姿供奉药王孙真人,孙真人斜坐于卧虎背上,肩上横盘一龙,左手轻握龙头,右手紧捏针身,“坐虎而针龙”,那么,药王孙思邈为何有“坐虎针龙”的形象?其中还有两个典故
药王孙真人有一次进山治病时被一只猛虎挡住了去路。当时他要逃跑已经来不及了,想拿起挑草药的扁担搏斗怕又不是猛虎的对手。可是这只虎并不追扑他,只是俯伏在地上张开大口,眼里露出哀求的神色,并不住地向孙思邈点头。孙思邈十分惊奇,走近细看,只见老虎喉咙口横着一根白色的东西。这时老虎露出哀求地眼神,孙思邈再走近仔细地一看,原来是一根很大的兽骨卡住了老虎的喉咙。他想为老虎掏出兽骨,却又怕虎性发作咬断他的手臂。忽然他想起药担子上有只铜圈,就取来放进虎口撑住上下颚,叫老虎衔着,自己伸手从铜圈中取出兽骨并为老虎的伤处敷上药物,然后再取出铜圈。老虎连连摇尾点头,似乎表示感谢。
此后,外出行医的郎中纷纷将铜圈作为行医的标志,表示自己是能医龙治虎的药王弟子;更因为孙思逸用这只铜圈救了老虎而没被吃掉,郎中便把它作为自己行医的护身符了。
另一天大雨骤降,药王掬起一捧屋檐之水,看了看,嗅了嗅,随口说,此降水之龙生病了。不一会儿,见一老者前来求医。药王为他诊脉,便知他是龙,让他现出原形,才为他诊病。
药王随后配了一桶药,良药苦口,可龙觉得难以下咽,药王数落了它几句,龙便很不高兴,嘴巴轻轻一吹,起了一股风,差点把药桶吹翻。药王见这家伙野性不小,怕它闯出祸来,悄悄用银针对准龙角旁一个穴位,迅速扎了下去。龙疼的大叫,但是一点力气都没有。
药王又取出一根针,在龙眼前晃了晃,让它快把药喝了,否则还要扎。然后,骑在龙脖子上,抓住龙角,将龙头按在桶里喝药。龙喝完药后,便舒畅了很多。对着药王连连道谢,以示感激。
故后世供奉孙真人常以此针龙砭虎之姿为造型塑造金身。
药王宝诰
志心皈命礼。
太极宫中。全真天上。擅回生之妙术。开大道之菁华。幼号神童。长多奇迹。羡门广成之誉。睿赏非虚。齐梁隋唐之朝。年华莫测。峨峰谢表。书墨迹以无痕。肘后天机。入龙宫而启秘论。该三教方著。千金洵药镜之医王。实玄宗之领袖。大慈大悲。大圣大愿。至妙至神。降龙伏虎。护国救民灵感孙大真人。
一起恭贺药王真人诞辰,祈福身体健康,疾病远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