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冤驱病第二讲:五神无主则元神昏散视听混淆,四大不收则元炁耗散
《玉枢宝经》曰:沉痾伏枕,痼疾压身,积时弗瘳,求医罔效,五神无主,四大不收。或盟诅咒誓之所招,或债垛负偿之所致。三世结衅,累劫兴仇,埒其咎尤,厍其执对,皆当首谢,即诵此经。
五神,即五官或五脏之神,不能自为用,其中有主之者。无主,即没有主宰。五神无主,则元神昏散,视听混淆。四大,即心精气身,全要元神、元炁主宰收摄。不收,即不能收摄。四大不收,则元炁耗散举止疲惫。
人身元阳为本,是生真炁,真炁聚而得安,真炁弱而成病。真炁耗散,元阳失走,迨至元阳尽,纯阴成呜呼死矣。五神无主和四大不收,说明长时间精神状态不好。这与沉疴痼疾包括基本所有的身体和精神疾病。
也就是说,普化天尊说此章的目的是为众生化解修道过程前后以及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身体和精神疾病。本讲主要分析五神无主和四大不收等精神方面的问题,这与《玉枢宝经》前面提到的愚昏昏、浊冥冥等风土禀受相应。
《生神章》指出:人之受生于胞胎之中,三元育养,九炁结形。故九月神布,炁满能声,声尚神具,九天称庆。太一执符,帝君品命,主录勒籍,司命定算,五帝监生,圣母卫房,天神地祇三界备守。
是故,大众能爱其形,保其神,贵其炁,固其根,终不死坏,而得神仙,骨肉同飞,上登三清,是与三炁合德,九炁齐并。若不能尊其炁,贵其形,宝其命,爱其神,自取死坏,离其本真,则五神无主、四大不收。
修生之法,保身之道,因炁安精,因精养神,神不离身,身乃长健。《太上保真养生论》指出:神强者长生,炁强者短寿。积忧不已魂神衰,积恶不已魄神散。喜怒过多神不归室,爱憎无定神不守形。
长时间的沉疴痼疾导致五脏受伤,精炁散失,神魂不安。也就是说,动则生阳,长时间的沉疴伏枕、卧病在床,形肉消脱,是肺先受邪,而复伤其阴,心受其害,则神亦不安。何况痼疾压身,身心俱疲。
《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真人能呼吸精炁、独立守神,中古至人能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圣人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今时之人,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
或许有人会说熬夜而致精神不济,禁食而形体消瘦,皆是个人所行之祸。仰或长时间积劳成疾而伏枕在床,手淫邪淫而佝偻于身,皆是自己所造之罪。试想:若人能知保精养炁自然长生,为何他不知呢?
或曰天命之所致,或称气数之所起,或许本心如此,但是从出生之刻,大多数病症皆从天来,加之出生环境所致。正如出生在不同地区的药材,药性也不相同。何况生活在不同地区的生人呢?
上清《真诰》谓两手两足合心为五神,心想常青,两手常赤,两足恒白,则去仙近。又以两目两手肺部合为五神,左目童子飞灵,右目童子晨婴,左手童子接生,右手童子方盈,肺部童子素明。能怡五神,则可以去繁想。
《文昌大洞经》指出:血凝五华平,日中开五晖,五脏植玉根,俯仰邀五灵,五神回孩婴,舐炼五芽珠,拔出五苦毒,兆有五符籍,魄伏五道密,五符闭地结,五符编紫房,五籍标圆庭,逡巡五老翁。
人身五脏之炁,肝气属木,内隐魂。心气属火,内隐神。肺气属金,内隐魄。肾气属水,内隐精。脾气属土,内隐意。精神魂魄意,五神复性,即五气朝元。《文始经》指出:我身五行之炁,而五行之炁,其性一物。
也就是说,心不生则意不生,意不生则魄不生,魄不生则精不生,精不生则魂不生,魂不生则神不生,神不生则心不生,心不生则无我可忘。故而,能知五行互用,则可以忘我,玉枢至道即显。
大众,若能常以日精之炁调理五脏,保合太和,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五脏和则五典备,不为五神所劾,五岳所按,五星所照,五帝所奏,则五籍改注,怎么会有五运五道五苦的拘束呢?本讲如斯,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