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霆典刑第九讲:瘟部布疫三元能追回行瘟神,雷霆典刑五雷能顺普化愿
此段经文,是玉枢至道运用第十四章,表面上是就前面十三章中遇到问题的总结,指出众生若行十不十恶、奸私邪淫、妖诬叛逆等无德行在三官考校、太乙移文而致雷霆典刑,进而导致生而颠倒,死后震尸。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此段经文与勋崇行著章相应,指出储勋累行为玉枢至道之本。
那么,何以世衰道微而人无德行呢?很少表达自己观点,本讲中简单说些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道德经》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道无名,强名为道,又名为无,又名为有。一炁未肇,天地之先,其不可名则强名道,进而神化为元始天尊。一阳来复,生育天地,其方可名亦强名道,进而神化而灵宝天尊。三才即立,万物既成,其名不常亦强名道,进而神化为道德天尊。至此将大道流演的三大劫,进而神化成三清。
天地人物、仙灵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天下徨徨迷惑,驰骋是非之境,失其自然之节,道德可道而不可原,神化而成神仙,开人耳目,示以声色,养以五味,说以功德,教以仁义,导以礼节。故而,天下宗教甚多,鬼神信仰遍地,大道藏而世风衰。
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然则通而生之谓之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谓之德,德固无称焉。《真文经》指出:人之生,与天地合其体,与道德齐其生。
道外无物,物外无道。《南华经》指出: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道无不在,理无不应。持戒念道,有心即感,念念不止,以至道成,莫非念力。既然天下众生莫不是道,可谓无处不在,为何会有道微的时候呢?也就是说,此处的道微,并非是大道消失,而人无德行。
元始天尊和救苦天尊各执一端,玉皇上帝和普化天尊各应一相。元始以一炁肇造化,而生万物之根。太乙导万物敛造化,而还一炁之源。元始天尊开其始,太乙救苦天尊归其终。玉皇上帝,长养万物而统御万灵,为妙有之相。普化天尊,发生万物而鼓动雷霆,为无为之尊。
无论是三清高真,还是地府灵祇,都是大道的体现。同根同源,只不过职能不同。正如人间行业虽然各异,但是皆为生活所迫,俱为衣食奔走。《显道经》曰:子常念道,道亦念子。忧患思道,疾病思道,贫贱思道,穷困思道,饮食思道,入山泽思道,涉江河思道。常行思道,道与子并。
道之所出,万物皆生,万神皆成,无所不荣。亡道须臾,身入八冥,足履三涂,心受五苦。故而,储勋累行,莫不以积德修道为先。积德修道,无不以玉枢宝经是尊。鸟妖蛇孽,难当霹雳之轰。邪术巫风,敢犯延由之考。三官鼓笔能注黑籍,九宸移文能上青籍。
瘟部布疫,三元能追回行瘟之神。雷霆典刑,五雷能顺应普化之愿。是故,大众若能以三官经教常忏悔于圣前,又能以玉枢经教常践行于身后,改过迁善,进修玉枢至道,何愁天官不赐千祥福、地官不行十二赦、水官不解廿五侵,女青不落九天诏、太乙不移长生文,五雷不落斩勘之旨。
道妙难阶,寂而莫测,虚而能出,用而不穷。观道藏之诸经,有瑶编之大训,本慈悲而救物,爰谆复以诲人。谓善恶感召之由,端类枢机之发。而祸福应验之理,捷于影响之随。千二百恳恳之辞,亿万载昭昭之诫。然必赖明良之敷阐,乃能率众庶以皈依。五念彰于圣仪,一心通乎真相。
《妙真经》指出:道人图生,盖不谋名,衣弊履穿,不慕尊荣,胸中纯白,意无所倾,志若流水,居若空城,积守无为,乃能长生。道无取,正气自居。道无去,邪气自除。此非祷祠鬼神之道也。握之,不盈于手。纵之,布溢四海。学生者生,学道者道。
上士不教而自知,下士虽教而不移。普化天尊说及储勋累行为何不似某些宗教或者某些典籍用利诱,反而以雷霆斩勘和雷嗔恐吓呢?只因受众多是语之以善则迁善、导之以恶则趣恶的普通人。天尊能令信受者以身身之,却奸邪者以雷雷之。是故,大众宜敬畏而奉持。
很多人看诵玉枢宝经,皆因其能解决多少问题,能降炁以正心,或驱邪而安身,稍有甚者看诵经文能粗涉其意,能知诚柔默之言,不懂诚柔默之旨,更不会想着跻仙阼而证高真,大多皆以为能脱鬼趣之轮回即可为千幸万缘。这种情况,在大多数修道者皆是如此何况哪些市井命理之徒呢?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