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今年年初就想看这本书,可因为读书计划实在排的太满就只能延后,直到岁尾才终于看到、看完。我一直也想写书,可是很多碎片无法连贯的完成。中间加入虚假的构思来连接碎片又实在不是我所想做的事情。看到这本书发现,碎片化的日常生活也可以如此的有趣、丰富、多彩。这种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看似无序却有章法的记述,让人觉得很轻松。即将看完时,只想回味一下,并不想写书评。
随着回味无穷以及接近尾声,还是觉得,想写书评。作者轻描淡写的讲述了日本八平米的文化,是茶室的标准,日本称之为“四叠半”。我个人工作性质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联,在书中除了日常生活和所见所闻,更多的是我看到对文化的热爱与保护、传承。很遗憾,这种对于文化的认同只能在我国南方地区和其他少部分地区才能看到,至今也仍受到抨击。例如山东的跪拜礼、潮汕的游神、贵州的大王船等。随着我国的倡导和实施的政策,又进一步被缩减了,我观察了2022年到已经口罩结束的2023年,这一类的活动明显下降了许多。
书中也介绍了为什么日本对于一些文化保护的那么好。一方面是国家层面的提倡与默许,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商业化拓展、非商业化继承。所谓的商业化拓展,是让这个技艺有行情、有空间,能让学习的人吃饱饭。非商业化则是用传统的理念去解读,用热爱去传承。就像书中有人问作者为什么学习三味线?诚如作者所说“也许我的弹奏水平有所提升之后会有为别人弹奏的机会,但这并非我的目标,甚至可以说,我学三味线并没有所谓的目标。我们很多时候过于习惯考虑成本实效,凡是性价比高的东西就是好的,而最需要避免的就是没效率的事情,但这是在商业领域里的逻辑。据我所知,人生中的大部分事情,比如感情或突发事件,都无法用市场理论来讨论或解决。然而我们在学校教育(虽然我认为学校是最不能被商业理论所控制的地方)中被灌输的价值观通常过于实用,比如这个学科对自己的将来“是否有用”,那个同学对自己“好不好”,我的大学在世界所有大学中排行“第几名”。而不能完全用商业理论来解读的很多“传统”的礼仪、习惯或技艺,从效率和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不甚合理,所以在商业气息浓厚的现代社会,各种“传统”在地球上快速消失也不奇怪。但还有一批人,就如塞林格所说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哪怕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被认为是无能之人,也要守住自己的阵地。其实社会就需要这种人的存在,我也相信不管是在什么时代,人群中会有一定比率的人属于这种“守望者”。这些人不一定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匠人或师傅,在我们身边的人当中他们也占据着一定的比率。”
正因为这种有人愿意学习、继承,以及给予了充分的空间和肯定,才能让一项传统技艺得到发扬和传承。我查询了一下三味线,是我国三弦琴的后代。在我国三弦琴在曲艺表演方面是很重要的,三味线在日本的曲艺方面也同样不可或缺。再就是书中所提到的“日本江户时代祭祀”,我们在网上也常常能看到,一些人拉着车,前面是日本女性跳舞。作者也陷入了疑惑,摘自书中{我在那生动而欢乐的祭祀夜晚里感到有些悲伤,他们哪来的钱能从东京邀请到那么多师傅呢?改天我在车站旁边的咖啡馆用餐,顺便把这个疑问抛给老板娘,面对这个外地人过于俗气的问题,她轻松回道:“我们每户都会为这个祭祀攒点钱。辛苦倒是真的,但传统嘛,一旦断了就几乎无法恢复。”她的声音和表情非常坦然,也带有一丝坚定和自豪,那是像我这种几乎失去了家乡的人无法展现出的态度,让人十分羡慕。那又是我在祭祀中在每个当地人身上看到的,不管是观众中的老人,还是拖车的年轻人,或者是在车前跳舞的年轻女子,他们都有的一种自信和自我认可。}
这就是为什么我想了想,还是要写书评的原因。看起来写的是区区八平米,写出来的是日本的社会、民族和信念。学习其中有用的经验,增加我们对文化的认可与认同。也警惕其中某些细节,例如这样的日本,难道不可怕吗?他们保护着自己的文化,文化不灭,民族不灭。我们正在逐渐藐视、遗忘自己的文化,所以我们也需要去保护,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不灭。很抱歉我参杂了政风思想,但这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情。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