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u11 发表于 2022-8-19 11:50:05

       今天在‘环球科学’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篇题为《大半夜刷手机不睡觉,不只因为你自制力不够》的文章(发于2022-08-17 09:26)。这篇文章科普了“睡前拖延”(bedtime procrastination) 这一概念:在2014年,荷兰社会和行为学科学家弗洛尔·M·克勒泽(Floor M Kroese)首次使用了“睡前拖延”这个名称,并将其正式定义为:第一,主动拖延睡觉的时间;第二,熬夜缺乏合理的理由;第三,能意识到这种拖延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由于没有明确的研究,睡前拖延发生的频率仍不清楚。但关于该现象的研究之一、克勒泽和她的同事在201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至少表明了,睡前拖延是非常普遍的。他们在荷兰的调查发现,许多人每周是少两天在日间感到疲倦。而在那些每周至少一天睡得比计划时间更晚的调查对象中,有很比例的人认为这总拖延已经是行为问题了。另外,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的心理学家 让娜·屈内尔 (Jana Kuhnel)和她的两位同事在2018年于《心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现实,睡前拖延在德国也十分普遍,德国人晚睡的频率和荷兰的调查对象有相似性。不过也不用急着下结论,屈内尔接着说,这项研究的人口样本并不是非常具有代表性。
       虽然个体组要的睡眠时间有所不同,但专家建议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9小时的睡眠。与这一标准相比,2021年Statista全球消费者调查对1000人的调查结果现实,18岁以上的德国人当中有接近一半的人睡眠时间都太短了:大约2/3的受访者在工作日的平均睡眠时间为5-7小时,15%的受访者达到了7-8小时,仅有3%的人工作日睡眠时间超过了8小时。睡眠过少的原因因人而异。在2017年的一项德国调查中,最常被提及的晚睡原因是在夜间使用媒体。鉴于这部分人本身是想要早睡的,他们的行为其实就是睡前拖延。
       是什么原因使早睡变得这么困难呢?两大主要因素分别是个人性格因素(自控力)和昼夜节律因素。

关于个人性格因素:
克勒泽和她的同事在2014年的论文中认为,睡前拖延和自控力有所关联:自我调节能力(self-regulation)较差的人会有更多睡前拖延的情况。另外,研究人员发现睡前拖延的人也更倾向于推迟其他的事情。克勒泽和她的同事在2016年出版的《拖延症,健康与幸福感》(Procrastination, Health, and Well-Being)中给出了对这种现象最简单的解释——低自控力其实是一个潜在人格特质。低自控力会让人拖延枯燥乏味的任务,同时也无法完成有趣的活动。如果自我调节失败,就会出现“意愿-行为差距”,即个人意愿和实际行动之间产生差异。这常出现在对健康有益的行动中,例如有些人希望多运动、吃得更健康或戒烟,但却做不到。

关于昼夜节律因素:
在2018年发表于《心理学前沿》的一项研究中,屈内尔和她的两位同事对来自不同行业的108名员工进行了调查,探究自控力对睡前拖延的影响。这三位心理学家同事也分析了另一个因素——受访者的昼夜节律,或者叫“时型”(Chronotype)。调查结果显示,与早鸟型相比,夜猫子型的人更容易出现睡前拖延。“需要早起工作的夜型人是被迫去适应晨型人的时间表,”屈内尔说,“但夜型人要到更晚的时间才感到困倦,所以早睡对他们来说会更困难。”这让夜型人更频繁地经历睡前拖延。屈内尔表示:“我们的发现反驳了之前流行的理论,证明了睡前拖延并不只是自控力缺乏导致的结果”。

mwu11 发表于 2022-8-19 13:29:52

       今天又一次思考了自己以后的学科方向问题。尚未来得及写下详细的思考,仍在查找我校该方向的导师的论文成果等。忽然得到消息,曾经相熟的一位大姐姐在哈佛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工作,离开学术界进入了企业了,她丈夫也是做了一年半博士后转投企业了。其实我倒不惊讶,接触的博士生多了,基本稍微了解后,哪怕我是个没入行的人,都能预料这人能不能在学术界待下去。查看这个人的科研产出的数量质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有求道之心,毅力、恒心何在?是不是划水,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果这个人频繁聚会,热衷吃喝购物,多半是要画个问号的。当然不排除有些大神,生活很丰富多彩,玩不耽误学。但科研之路长久来看终究是清苦寂寥的,尤其是一些“天坑”专业、冷门方向,都需要去熬,更像是一种苦行。太聪明的人做不了,太笨的也做不了。聪明的基本都早早转行(转金融、转码),或是很清楚自己要的是收入而不是苦行,故而早早投奔企业,太笨的就是被迫退场。做了博后才退场的,原因都是很明了的。根据目前的一些小样本调查来看,博后是在哪里做,跟导师关系比较大,跟读博期间是不是遇到了大佬有关。至于博后期间成果如何就不是学校名气能掩盖的了。当然,退场只是说明在学术生涯路尽,在这个关卡的考验没有通过,而不是这个人的职业生涯的终结,更不是人生路尽。之后的路,又是新的开始。

mwu11 发表于 2022-8-20 05:55:02

       今天稍微说一说我一直都关心的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从小学开始,翻到的第一本环境类科普书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事情很需要严肃对待,觉得书里讲的那些环境问题离自己很近很近,觉得我们下半辈子都离不开这些问题的困扰。小学六年级的科学课,我不记得老师是布置了一项什么作业,我做了超过30页PPT介绍北京的水库和水资源分布情况,总之是特别有热情,兴趣特别浓厚。老师也难得地跟我说,等你上大学,之后再读硕士、博士,你所学的东西会越来越窄、越来越深入,往往是针对一个非常小而具体的问题一直研究。高中时,我曾想过以后要学习环境学、环境工程、化学工程,解决微塑料污染,开发清洁能源之类的。最终,上了大学以后,经过阅读大量资料和与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交谈,我基本意识到到现有的技术能做到维持当前的环境现状就不错了,而开发的新的技术其实真正能通过市场的选拔机制而投入使用的其实非常有限,学习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专业其实并不能实现所谓的“改善环境污染、对抗气候问题”这样宏观的理想。环境学科毕业生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太大,故而该学科在某乎上名列“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专业之一。
       其实,想要环境变好,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而是需要我们“不做什么”。例如,新冠疫情在欧洲爆发后,意大利人民被隔离在家,威尼斯运河的水变清澈了,鱼、鸭子、天鹅,还有海豚,都出现在了河中。一位当地居民说:“我在威尼斯住了20年,都没见过这样清澈的运河。”又例如,一位博士生大姐姐告诉我,废气和废水污染的处理,不是让它们彻底被在工厂中处理分解掉,而是将其污染性降低,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到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本身就能在循环中把这些污染消化处理掉,大自然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因为排放的太多了,这个排放的速度和量超出了大自然自己消化的能力,就出现了我们肉眼可见的污染。
      最终,我并没有选择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也没有选择化学工程。确实是了解到工程师和科学家不能在宏观层面上实质性地改善多少环境问题,多少是有些心灰意冷吧。这些问题还是需要政府从上而下的管理和治理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除此以外,我也隐约意识到,环境工程学科陷入了“瓶颈”,需要更多基础科学(如物理、化学)的突破带来更多科学技术上的革新,从而实现“降维打击”。但我如今依旧关注着这些全球性的环境和气候问题。近些年,极端天气越来越来多,夏天越来越热。我这个焦虑症患者在焦虑自己的现状之余,也难免会为人类在21世纪中后期的生存环境忧虑,不知道我们的未来会如何。当然,我的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对未知的恐惧还需要用知识和智慧来打破。明天就摘抄一篇来自 果壳 的科普文章吧。

海上升明月 发表于 2022-8-21 08:42:09

mwu11 发表于 2022-8-20 05:55
今天稍微说一说我一直都关心的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从小学 ...

2025年太阳黑子活动达到高峰值,极端天气也会比现在更加恐怖。

mwu11 发表于 2022-8-21 09:32:18

海上升明月 发表于 2022-8-20 18:42
2025年太阳黑子活动达到高峰值,极端天气也会比现在更加恐怖。

那么,太阳活动周期与近年来全球变暖是否存在联系?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研究员苏京志表示,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系统有所影响是必然的,但这种影响在目前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上,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苏京志指出,地球气候系统本身有着年代际变化,其变化周期并非是一个固定的10年周期,而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却是11年。在某些时段,太阳活动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二者的负位相会同时重叠,可能会造成气候变暖“趋缓”的错觉。

mwu11 发表于 2022-8-21 11:09:20

       因有人回复到关于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变暖相关性的问题。我在网上搜了一波,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科普网站 Skeptical Science,这个网站是一群有科学与工程学科背景的、很关心环境问题的网友(主要是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做的,网站的文章有许多不同语言的翻译版,其中一篇文章搜罗整理了2009年以前的一些关于全球变暖的论文的观点,很有意思,故截图收藏。这篇文章比较早,没有搜罗2009年以后的论文。关于全球变暖,我们是时代的亲历者,且看未来发展如何。

海上升明月 发表于 2022-8-22 08:17:06

mwu11 发表于 2022-8-21 11:09
因有人回复到关于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变暖相关性的问题。我在网上搜了一波,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科普 ...

{:188:}专业

mwu11 发表于 2022-8-22 10:32:16

海上升明月 发表于 2022-8-21 18:17
专业

专业倒不至于,只是擅长搜索信息罢了,也是您回复之后我才去查了太阳黑子活动的相关知识。我瞧了一下,您至今在我这里回帖四次,其中三次触发金锭奖励,欢迎多来。福生无量天尊。

mwu11 发表于 2022-8-23 07:19:28

       秋季学期开始了。昨天晚上没有更新帖子,但写作依然在进行。有时候只是看了一些觉得有启发、有意义的文章进行一些摘抄和信息整理,且只是整理了很少的一部分内容,不足以构成一篇完成的文章或完整的摘抄整理,但总好过看完一遍就存入收藏且从此不再看了的做法。
       如今写作的习惯已经初步养成,我也觉得自己不必天天来更新这个帖子。平时习惯的养成和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况且我在现实生活中多少也有点“社恐”且不爱发朋友圈。
       一开始开这个帖也是有些心血来潮,觉得借着这个机会尝试写一些对自己有意义的内容,借着这个平台的奖励机制来加速自己习惯的养成,也觉得道在生活中。同时我自己平时很多细微的思考也是在一些“无序”的烦恼中寻找一个“秩序”的过程,我很喜欢在写作和摘抄的过程中完成这一个寻找“秩序”的过程。
       我自己对道的一个浅显理解就是一个众多的“无序”的事务中一个隐藏的“有序”。
       或许多少也是基于这个从无序的事务中寻找规律的的过程的一个很说不清道不清的追求,我选择了物理专业,并且对非线性动力学和复杂系统的研究很感兴趣。专业学起来很难,加上我家里的各种情况,以及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难上加难,但我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反而很庆幸。
       说到复杂系统,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授予给了气候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以表彰他们在地球气候的物理模拟和气候变化科学领域的贡献。地球气候对人类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而复杂系统的特点是随机性和无序性,难以理解,但三位获奖者开发了描述和预测它们长期行为的新方法。
       好了,回归本帖,今后会降低更新频率,减少废话内容,希望能更多涉及本论坛的核心内容,也感谢论坛管理员,没有因为我摘抄各种科普文章,偏离本论坛核心主题而给我禁言。
    ---------------------------------
福生无量天尊。

mwu11 发表于 2022-8-30 16:18:44

       经常听人说:“选择研究方向要选一个你学起来特别有兴趣、有热情的方向。”这点我向来不甚理解。或许存在某些大佬学起来打鸡血一般,废寝忘食手写十几页证明,debug起来精神亢奋。这可能是我一辈子都不会有的经历吧。我这种平时也不怎么有精神,学东西很慢热,对大多东西都有兴趣但又没有特别浓厚的兴趣的身弱之人,对于“精神亢奋”的体验是极少的。
       个人觉得兴趣是个很玄之又玄的东西,兴趣的集中点可能会因为个人的经历和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而且很多时候有兴趣的东西未必会有机缘接触到或有人传授,很需要运气加持。我曾经和人交流中偶然无意提到:“对我而言,选择什么,不是看热情,而是看有没有安宁。”这一点,算是那场不太愉快的交谈中的唯一收获吧,是无心时的一次偶然的叩问本心,说完便觉得甚是安宁。所以,想想,或许这就是我的“道”。当我尚稚嫩时,就去感受,什么方向探索起来让我有“清静自然”之感,没有压迫和焦虑,那就走什么路。
       若是当有一天我能做到境随心转的时候,想必不论做什么,都能凭借“清静自然”的心态去引领,把崎岖的路走平走稳。但那便是后话了,当前我没有那个境界,那就去默默感受一个清静自然的状态,也不需要绝对的完美,如果能相对的感受到,那便沿着这条路走吧。

2022年8月30日凌晨,查阅文章并思考可控核聚变究竟是磁约束还是惯性约束方向更值得探索时有感。
---------------------------------------------------
福生无量天尊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记录生活中的所学、所思、所行、所悟